2021-2022學(xué)年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賽博中學(xué)九年級(上)月考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5/7/6 13:0:13
一、積累運用(22分)
-
1.下列文學(xué)常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h2>
組卷:13引用:1難度:0.8 -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使用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ā 。?/h2>
組卷:36引用:1難度:0.8 -
3.下列各句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h2>
組卷:13引用:1難度:0.9 -
4.選出下列劃線字讀音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 ?。?/h2>
組卷:21引用:1難度:0.9 -
5.讀下面語段,將空缺處的古詩文原句書寫在橫線上。
詩文為我們描繪了神奇、秀美的自然風(fēng)光:王績詩中有“樹樹皆秋色,(1)組卷:26引用:1難度:0.1 -
6.系統(tǒng)找不到該試題
二、閱讀理解(48分)
-
7.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問題。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笨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因“烏臺詩案”獲罪,被貶摘到貴州,這首詞是他初到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
B.開頭兩句景物描寫通過缺月、疏桐、湘斷等意象沮染了寓居地消切溫馨的環(huán)境氛圍。
C.孤鴻是本詞的關(guān)鍵意象,這孤鴻若有若無,是詞人心靈的投影,與詞人合二為一。
D.作者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寓懷,含蓄傳神、空靈飛動,顯示了高超的藝術(shù)技巧。
(2)“揀盡寨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表達了作者什么情感?組卷:23引用:1難度:0.7 -
8.課內(nèi)文言文閱讀。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必先苦其心志 處處志之 B.行拂亂其所為 入則無法家拂士 C.人恒過,然后能改 國恒亡 D.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征于色,發(fā)于聲
①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3)孟子在文中列舉了六位歷史人物的經(jīng)歷,強調(diào)了“逆境能成才”,現(xiàn)在有人認為“順境也能成才”。對此,你有什么看法,請舉例談?wù)劇?/h2>組卷:34引用:2難度:0.6 -
9.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問題。
掬捧泥土??①閑靜下來,目光投向窗外,看到天邊有無限的意象。此刻正是:山謐人靜,兩相遙應(yīng)。這情景觸動心底柔軟的部分,心掙脫熟悉而煩躁的生活,飛向有著牛糞香,有炊煙味,有雞鳴犬吠、犁耙水響的山村。那片土地至今還那么肥沃,還那么溫情,讓迷失的我能夠找到精神寄托。
??②鄉(xiāng)間的悠閑是難以打擾的悠閑,鄉(xiāng)間的小確幸也總是冷不丁就會降臨,有些新鮮從腳下冒出。一腳下去,踩在酥軟的水田里,從腳丫到心頭,傳遞的是通透、舒適與暢意。加入插秧行列,低頭倒退,天空就在手下。含著汗滴親手栽下的秧苗,眼見得它歪歪斜斜,弱不禁風(fēng),難堪陽光熾曬??墒菦]過幾天,那單瘦的嫩苗卻在泥土里站穩(wěn)了根,挺直了腰。再過些時日,田間便綠油油一片,那稚嫩青蔥的蓬勃,如同嬰兒般清純可愛。風(fēng)過處,秧苗竟輕輕舞動身姿向人示意。
??③與土地親近久了也會日久生情,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欣悅便從心頭舒展。在翻過的土地上,隨手丟下一粒瓜子,一時不知它掉進了石縫還是進了雞肚。過段時間,不經(jīng)意間竟發(fā)現(xiàn)它茁壯成一串藤蔓,從墻腳攀沿而上,爬滿棚屋,紅紅綠綠鋪天蓋地,著意裝扮著茅屋草舍。坐于涼亭的我,微風(fēng)拂拂間感受著瓜豆一撥一撥的芬芳,看花兒開謝,花落蒂結(jié),心里一絲絲甜美在蔓延,一點點的閑愁煙消云散。這些無意間生長在房前屋后的植物,年復(fù)一年地定期萌發(fā),拓展,吐蕊,捧上鮮美之果,幾乎忘了日月更替,忘了寒暑交織,忘了受過的傷害。它們的悄悄生,默默長,不動聲色地與人為伴,供人品嘗,有父輩的如山之韌,如水之慈愛。
??④家鄉(xiāng)就如同我進入夢鄉(xiāng)后的酣睡,是那么寧靜。
??⑤山是我踏進去就忘了自我的地方,我仿佛也變成了山中一物,被大地更緊密地擁抱住。深谷里一株蘭草,春風(fēng)一吹,便蘇醒過來,舉著暗香向山野致意,透骨的芬芳從山這邊吹到山那邊,遠遠地吸引人尋覓那叢蔥綠、那縷香、那掬土。其時,我在山間砍柴,每嗅蘭香,就心里一喜,知花香的地方離清泉必不遠。也許是,在炎熱之夏,山泉無流淌聲,差了蘭花使者傳達善意吧?大山里勞作,是不曾干渴著人的。與山相親相近幾十年,我感念山:無論是誰,無論再苦再累再餓,在山里都會得到好的眷顧。
??⑥在鄉(xiāng)間,抬頭見到的是藍天白云,閉眼所觸即鳥語花香,俯身感受的是大地的安穩(wěn)大氣。一切皆天遂人愿,自在和順,自然而然。大自然恰如天然空調(diào),營造著人類舒適的居住環(huán)境。有幾年盛夏,差不多就成了規(guī)律——上午晴朗,午間下雨,老天就是那么善意地體貼人,生怕苦了大地上生存著的生靈。
??⑦離開土地久了,心里總想到土地的神奇,土地的溫存,土地的博愛與親切??偸菓严氤嗄_走在鄉(xiāng)間小路的情景。人與土地原始地相處著,輕柔地親近著。土地養(yǎng)人,人也養(yǎng)土地,多么自然和諧。農(nóng)人一門心思用在耕作土地上,精耕細作,悉心呵護。土地也分外知冷知熱,知恩圖報。如果是夏季淡了收,那么秋季一定會豐實的。土地總不至于讓勤勞的人有歉收之憂,饑餓之慮。人與土地,那根本就是一種非常平實,非常溫順自然的相處。
??⑧人不哄地皮,地不哄人肚皮。費了體力,操了心思,流下汗水,土地就會給人歡欣鼓舞的景象。干著農(nóng)活,心無旁騖,累了就鋤頭充擔(dān)當枕,懶散地躺在山上草地里,用心聆聽大地囈語,無欲無求地享受那份寧靜,心里有莫大的滿足。感謝上天,讓我生長在江南大地,品一方風(fēng)水寶地,放眼是綠連著綠,山纏著山,云牽著云,水流著水,天藍著天。一群淳樸的鄉(xiāng)民,生活在大自然偉大而深厚的愛里,沒有大悲大喜,沒有紛爭與過高的欲求,這才是真正的田園生活。
??⑨“身心安處為吾土,豈限長安與洛陽?!卑拙右滓簧h零,怕是對故土有著更深的懷戀吧。于我,則幸也,從未真正離開過泥土,甚至我就是樸實如土的人。泥土雖卑微,卻有不息的生機,豐富了平凡人生,同樣豐富了江山。
??⑩我怎能不掬捧泥土,心懷感恩呢!
(文/孔帆升,根據(jù)命題需要有刪改)(1)閱讀第①段,請簡要概括“山村”的特點。
(2)閱讀第②段,說說“鄉(xiāng)間的小確幸也總是冷不丁就會降臨”這句話中加點詞“小確幸”指的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3)閱讀第③段,說說你對“有父輩的如山之韌,如水之慈愛”這句話含義的理解,請簡要概括。
(4)閱讀④~⑩段,說一說我為什么“掬捧泥土,心懷感恩”,請簡要概括。組卷:74引用:6難度:0.5 -
10.閱讀《善用語言的力量》,回答問題。
①生活中,有人喜歡高談闊論,有人習(xí)慣低聲細語,有人說話綿里藏針……無論是日常攀談還是正式發(fā)言,語言都可謂交流的工具、思維的載體。重視語言、善用語言,讓語言有理有德亦有情,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語言的力量,在言之成理?!把再F于有物,無物,非古也。”就拿開會發(fā)言來說,一個人的講話之所以能振奮人心、引起共鳴,關(guān)鍵在于相關(guān)語言都找到了恰當?shù)闹c,在事實和邏輯層面無懈可擊,有說服力。
③語言的力量,在言之有德。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講往往會產(chǎn)生不一樣的效果。縱觀歷史長河,誓言“舍身為國”、發(fā)出驚人之語者不在少數(shù),他們終能流芳千古,為民族精神注入生動元素。反觀那些“兩面人”、投機者,縱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沒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養(yǎng)的支撐,說出來的話自然無法令人信服。(一)
④語言的力量,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龍》有言,“情者文之經(jīng),辭者理之緯;經(jīng)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二)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嘗不是語言的真義?話語真情充沛,邏輯嚴謹,自然能生發(fā)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訪焦裕祿事跡時情動于衷、揮灑熱淚,多年后,其采訪日記上仍依稀可見斑斑淚痕。有了真情的貫注,那么語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時光而歷久彌新。
⑤反過來看,輕視語言的力量、忽視溝通的藝術(shù),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誤解、觸發(fā)矛盾。現(xiàn)實中,有的干部一講話,群眾便皺眉搖頭,原因何在?問題就在于這些講話內(nèi)容干癟、細咂無味,要么是脫離實踐的空話套話,要么是違背情理的廢話假話。譬如,有的鄉(xiāng)村動員植樹,長篇累牘都是綠化的道理,對大家最關(guān)心的樹苗供應(yīng)等現(xiàn)實議題只字不提。再如,發(fā)生安全事故,人們最關(guān)切的是傷亡情況和救援進展動態(tài),個別地方的新聞發(fā)布卻大篇幅著墨于“地方領(lǐng)導(dǎo)重視”,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凡此種種,消解的都是群眾的信任。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碑斎唬瑥娬{(diào)善用語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談,更不是否定行為的力量、落實的價值。語言是行動的影子,行動是語言的土壤。語言的背后不僅要有行動,行之有效才會使語言更有說服力,從而知行合一、言行并舉。從這個角度說,從真理中汲取營養(yǎng),在信仰中涵養(yǎng)定力,于情感中激發(fā)共鳴,有利于激發(fā)語言的力量。
(1)文章從哪三個方面來論述如何“善用語言的力量”?
(2)依次指出文中劃線部分所運用的論證方法。
(3)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理解第⑥段劃波浪線句子含義。
語言是行動的影子,行動是語言的土壤。
(4)語言的力量是無窮的,好的語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xué)校要舉行春季運動會,王剛想要參加1000米接力比賽,為班級爭得榮譽,父母怕耽誤他學(xué)習(xí)不同意,假如你是他的好朋友,你如何幫他勸說父母?組卷:1引用:1難度:0.5 -
11.結(jié)合整本書閱讀,回答問題。
(1)“水滸情節(jié)妙無窮,巧借三復(fù)起波瀾”。在文學(xué)作品中,行動重復(fù)三次才得以完結(jié)的情節(jié),稱為“三復(fù)情節(jié)”。請寫出《水滸傳》中的三個相關(guān)情節(jié)。
(2)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問題。
文段一:
林沖自來天王堂,取了包裹,帶了尖刀,拿了條花槍,與差撥一同辭了管營,兩個取路投草料場來。正是嚴冬天氣,形云密布,朔風(fēng)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那雪早下得密了。
文段二:
且說林沖與柴大官人別后,上路行了十數(shù)日,時遇暮冬天氣,彤云密布,朔風(fēng)緊起,又見紛紛揚揚,下著滿天大雪。行不到二十余里,只見滿地如銀。
①結(jié)合閱讀積累和文段一,將下面的旁批補充完整。
文段一的雪,是渲染氣氛,烘托人物,這里的彤云、朔風(fēng)、大雪,渲染了一種凄冷、悲涼的氣氛,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和危機四伏的處境。
文段二的雪,
②林沖為何與柴進告別,雪天趕路?他去了哪里?組卷:11引用:1難度:0.5
三、作文(50分)
-
12.作文。
“我于窗臺煮一壺茶/安靜地等待一場雪/如約而至”“春風(fēng)如約而至,生命在沉睡中蘇醒”……人生中總有期待,如果努力,期待總會如約而至。
請以“ 如約而至”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將題目補充完整;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③中心突出,內(nèi)容充實。組卷:5引用:1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