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福建省泉州市兩校高一(下)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5/6/30 4:0:15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文心雕龍?隱秀》說:“夫隱之為體,義生文外,秘響傍通,伏采潛發(fā),譬爻象之變互體,川瀆之韞珠玉也?!边@里所說的“隱”,不是隱晦,而是含蓄;不是不欲人知,而是不必明言;是充分運用語言的啟發(fā)性和暗示性,以喚起讀者的聯想,讓他們自己去體會和發(fā)現作品中雋永深長的意趣。這正是中國文學的藝術妙諦。唐朝司空圖在《與李生論詩書》中提出“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在《與極浦書》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二十四詩品》中又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都是要求詩歌通過有限的字句啟發(fā)讀者無窮的想象。注重言外之意,言有盡而意無窮。
中國古代的抒情詩由于篇幅短小,所以特別注重含蓄,要求短中見長,小中見大,言近意遠,含蓄不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鼻皟删洳]有明說下雪,只說山上的鳥都飛走了,路上人的足跡也不見了。這樣,讀者便可以想象出一幅鋪天蓋地的雪景。在這樣的背景下,詩人安排了一只孤舟,一個披著蓑衣戴著斗笠的漁翁,垂釣江雪之中,不為外界變化所動。那種我行我素、遺世獨立的情趣,蘊涵在字里行間,很耐人尋味。
(摘編自袁行霈《中國文學概論》)材料二:
含蓄作為一種美的形態(tài),是詩人創(chuàng)作的共同追求,也是讀者鑒賞再創(chuàng)造的需要。
藝術審美的第一步,便是讀者對作品審美意蘊的理解與發(fā)現。淺露平直的作品,讀者無須去發(fā)現,因為它原本就一覽無余。唯有含蓄性的作品,一方面,它總是留下許多空白、許多空間,不讓讀者一覽無余地把握它,總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期待著讀者去領悟。另一方面,它又總是提供一些暗示和媒介,引導讀者去思索、領悟。讀者循著作者提供的暗示和媒介,即詩中直接描寫的事物,乃能一步步地由已知到未知,由少許到多許,由表層到深層,領悟作品的意蘊。
藝術審美不僅僅是單純的接受、理解,而是主體(讀者)與客體(作品)的交流契合。讀者讀詩,不僅是領悟作品的意蘊,也主動地參與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讀者進入的境界,已經不僅僅是詩人創(chuàng)造的藝術世界,而是詩人與讀者共同創(chuàng)造的另一藝術世界,這就是所謂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這種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融入了讀者自身的感受和靈智,所以便會感到特別親切,以至神游其中,留連忘返。
鐘嶸認為,好詩應是“聞之者動心,味之者無極”。此所云“味之無極”也是眾多詩人追求的審美理想。閱讀含蓄深厚的作品,讀者的理解往往不可能同作品反映的生活內容和詩人的情感達到完全的契合,我們總會感到它太豐富,太深邃。越是這樣,我們越是想去領悟、探求,把握它的全部,于是便會一次又一次去吟誦、涵泳,產生永不滿足的“味之無極”的追求感、向往感。
從欣賞的角度看,“含蓄”之所以能成為美,就在于讀者的心理投射機制充分發(fā)揮了作用。投射機制是指主體將自己平日的記憶、知識、期待所形成的心理定向,化為一種主觀圖式,外射到特定的客體上,使客體符合主觀圖式的心理機能。在讀者投射機制的作用下,盡管詩里提供的是有盡之言,但獲得的是“無窮之意”。中國詩學忌實、露、滿、直,追求“味外之旨”。其旨義在于相信讀者必能以其投射機制,將“欲露還藏”之情,“略加點綴”之景,在自己心中組合成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詩是最精煉的文學體裁,它必須用盡可能少的篇幅包孕盡可能多的內容。詩人總是選擇那些包孕豐富、含蓄深遠的生活事件、生活場面來構思他們的詩篇,企望在“言外”建立一個無限豐富的藝術世界。因而詩的精煉性總是和詩的含蓄性聯系在一起的。善于含蓄者,不僅能以“有盡之言”達“不盡之意”,做到“語少意足,有無窮之味”,而且能使余意自顯,不言而喻。杜牧的《過華清宮》旨在諷刺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窮奢極欲,但它卻未正面鋪敘最高統(tǒng)治者生活如何糜爛,只寫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千萬人的血淚和痛苦,換來的是楊玉環(huán)的輕微一笑。這一個鏡頭揭露得是多么深刻、有力!
詩歌語言的含蓄性則是涉及表現手法、煉句、煉字等方面。用典是文人詩詞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詩的意旨需讀者通過典故的暗示去領會,因而具有含蓄的性質。詩人煉句、煉字,主要是為了語言的精警、生動,但有時也是出于對含蓄的追求。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司馬光贊其“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边@里“鬧”字的使用,真可謂是含蓄蘊藉,意境深遠。
(摘編自趙國乾《論中國古典詩學的含蓄美》)(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隱之為體,義生文外”是指作者把不必明言的東西,通過語言的啟發(fā)和暗示,讓讀者去體會和發(fā)現。
B.含蓄的作品和淺露平直的作品相比,前者的審美意蘊更豐富,需要讀者由表層到深層,一步步去發(fā)現。
C.讀者獲得詩歌的無窮之意在于他們的理解不可能同詩歌反映的生活內容和詩人的情感完全的契合。
D.詩人通過煉字可使語言精警、生動,作品也常因一字之力而境界全出,于精警之中富有含蓄意味。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舉的《江雪》和《過華清宮》兩個例子,都論證了詩歌的篇幅短小,但言近意遠,含蓄蘊藉。
B.含蓄深厚的作品以有盡之言引發(fā)讀者的探求、反復吟誦和涵泳,使作品達到眾多詩人追求的“味之無極”的境界。
C.中國詩學追求含蓄,是因為讀者都能夠將自己平日的記憶、知識、期待所形成的心理定向,組合成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D.材料二最后兩節(jié)闡述了詩人在篇幅、選材、手法、煉字煉句等多方面進行的努力,以多樣化的表現形態(tài)追求含蓄美。
(3)材料二中說,用典可以使詩具有含蓄美,下列詩句不能體現這一觀點的一項是
A.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B.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C.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D.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4)李白的《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如何表現了詩歌語言的含蓄性?請結合材料一簡要分析。
(5)當代作家李敬澤說:“偉大的作品,往往是一個偉大的作者和無數偉大的讀者共同完成的作品。”請結合材料二,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組卷:3引用:5難度:0.6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如何讓包括工作在內的整體生活實際生發(fā)出美感體驗,這是包括生活美學在內的所有美學理論都必須考慮的現實問題。因為,“真正的審美生活應該是在艱辛的生存中收獲生存的喜樂,而非在逃離中尋找美的避難所,若是這樣,占生活絕大部分的勞作未免太過逼仄。在功利生活中超越功利,這即是生活美學的現實辯證”。審美是一種超越性的存在體驗,是一種純凈的喜悅感與滿足感,因而審美最終通向幸福感。
不難看到,無論是以康德為代表的形式美學,還是日常生活美學,其關注的焦點是藝術活動的終端——藝術品。形式美學對藝術品的各種形式特征進行審美靜觀與客觀分析,從而獲得一種超越性的審美愉悅;日常生活美學則對業(yè)已完成的藝術品及圖像符號進行大量復制,裝點在衣、食、住、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審美靜觀還是符號裝飾,實際上都是對藝術品的消費,只不過消費的方式和狀態(tài)不同,前者是審美鑒賞與精神愉悅,后者是功利占有與視聽浸染。因此,兩者可歸為以藝術品為對象的“消費型美學”,其最大特點是僅僅守住藝術活動的終端,對藝術品的形式加以非功利或功利性的審美接受,而對藝術活動的起始環(huán)節(jié)不甚關注。比如,我們在鑒賞一首詩歌或一幅書畫作品時,注意力多聚焦于作品的形式與內容,而對該作品創(chuàng)造的過程與細節(jié)不會太在意。因為我們在鑒賞時已然意識到了自己是在休閑與消費,既無可能也無必要去關注藝術品的創(chuàng)造環(huán)節(jié)。消費型美學內部存在一道裂隙,這道裂隙將生活分隔為工作與休閑、創(chuàng)造與消費、功利與審美等二分性的狀態(tài),實際上是對審美場域的收縮與限制。
事實上,藝術活動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維度——技藝,而這恰恰是審美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與藝術的制作生產之間存在時空隔膜,人們被復制的藝術品所環(huán)繞,少有機會親見藝術原作。或許是對這種藝術產品過剩狀況的反彈,近年來,人們的趣味也由單一的審美接受轉向了更有挑戰(zhàn)性和創(chuàng)造意義的技藝制作,這就回到了藝術的原初形態(tài)。在杜威看來,藝術就是一個完整的“經驗”,它通過制作的方式實現其自身。舒斯特曼也說:“藝術是一種生活中清醒的專注,可以讓人對自己知覺、執(zhí)行和體驗的對象有個更為豐富、清晰、批判性的認識?!碑斆缹W回歸生活,那就要將“身心合一”當作一個基本前提加以考量。在這個前提下,審美不是挑撥欲望、讓人血脈僨張的感官刺激,也不是剿絕思量、對意象形式進行無功利的審美靜觀,而是在身心諧和、物我互融的過程中,體味生活的每一個真實細節(jié),在各種生活技藝的實踐中體驗參與、創(chuàng)造所帶來的價值感與幸福感。
(摘編自詹冬華《試論“具身化”的技藝美學》)材料二:
莊子認為高超的技藝本身就有審美價值,值得欣賞。在《養(yǎng)生主》篇中,他寫庖丁解?!笆种|,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進而借文惠君之口稱贊說:“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徐復觀指出,“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這不是技術自身所須要的效用,而是由技術所成就的藝術性的效用”。也就是說,莊子并非在實用層面理解技術,而是將技術視為一種審美現象。又如在《達生》篇中,他描寫一位善泳者,在黿鼉魚鱉不能游的瀑布飛落之處,卻能游數百步,然后“被發(fā)行歌而游于塘下”。這固然是寓言,但這夸張的描寫背后是可以見出作者的思想傾向的,即技藝可以作為審美對象觀賞。在諸子百家中,即使工匠出身的墨子,也并沒有意識到高超的技藝本身是具有自在價值的審美現象。莊子第一次揭示了技藝本身的審美意義,這一點非常重要,可以說是莊子技藝美學的邏輯原點。
莊子還深入地探究了技藝的審美心理。他發(fā)現,技藝這種知識不僅“得之于手”,還要“應于心”,因而,必然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在《達生》篇中,梓慶的技藝,“見者驚猶鬼神”。他自己解釋說,能夠達到這個境界的關鍵在于“其巧專而外骨消”,具體做法是:齋戒三日,不再懷有慶賞爵祿之心;齋戒五日,不再懷有非譽巧拙之心;齋戒七日,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四肢形體。也就是說,要想技藝達到最佳狀態(tài),必須具備無功利之心。無功利之心并非是說對外物漠不關心,而是專注于對象本身。如痀僂者所言,“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這無功利之心、專注于對象本身的狀態(tài),其實是一種審美的狀態(tài)。正如康德所言,審美就是“不帶任何利害的愉悅或不悅來對一個對象或一個表象方式作評判的能力”。與康德所謂審美狀態(tài)不同的是,莊子認為,技藝的最高境界不僅是審美的超越功利之心,甚而是審美主體的徹底消失,達到“忘己”“無己”狀態(tài)。在《達生》篇中,工倕“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痀僂者忘記了自身,同于自然萬物,伸出去的手臂“若槁木之枝”,說的就是這種主體完全沉浸、消失于對象之中的狀態(tài)。
(摘編自季中揚《<莊子>中的技藝美學與工匠精神》)(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審美是一種純凈的喜悅感與滿足感,它能讓人們在艱辛的生存中,獲得一種超越功利的存在體驗。
B.形式美學和日常生活美學都是以藝術品為審美對象,它們都關注藝術品的形式而忽視其創(chuàng)造環(huán)節(jié)。
C.莊子認為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其技藝超出實用層面,具有審美價值。
D.莊子揭示出技藝本身的審美意義,深入地探究了技藝的審美心理,這形成他技藝美學的邏輯原點。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鑒賞詩歌或書畫作品時,我們應聚焦作品創(chuàng)造過程與細節(jié),摒棄“消費型美學”。
B.技藝是審美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要給予足夠的重視,積極參與技藝實踐。
C.莊子《達生》篇用夸張手法展現善泳者高超泳技,表明莊子意識到技藝的審美價值。
D.拋卻功利心,專注于對象本身,有助于進入技藝的審美狀態(tài),達到技藝的最高境界。
(3)下列選項,最能體現“技藝美學”的一項是
A.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B.花隨玉指添春色,鳥逐金針長羽毛。(羅隱《繡》)
C.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楊萬里《插秧歌》)
D.山空云斷得流水,咫尺萬里開江湖。(文征明《題高房山橫軸》)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思路。
(5)材料一開頭說“如何讓包括工作在內的整體生活實際生發(fā)出美感體驗”,針對這一問題,技藝美學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請簡要概述。組卷:1引用:2難度:0.5
二、古代詩文閱讀(47分)(一)課內文言文(10分)
-
3.下列加點的詞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br />
①風乎舞雩,詠而歸 ②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③垣墻周庭 ④如會同,端章甫 ⑤非有能碩茂之也 ⑥飛羽觴而醉月 ⑦而卒以禍 ⑧駝業(yè)種樹 組卷:125引用:6難度:0.7 -
4.找出與“蚯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的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h2>
組卷:7引用:5難度:0.6 -
5.下列選項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組卷:16引用:1難度:0.5 -
6.下列各句中畫線的“以”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中的“以”相同的一項是( ?。?br />例: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組卷:47難度:0.8 -
7.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br />①圣人不期修古(整治)。
②顧(只是、不過)事有先后耳。
③身之窮泰(泰達、顯達),不得而知之。
④數(屢次、多次)曰:“民疲極矣,可重役乎?”
⑤卿弟貧,盍少(稍微)贈之。
⑥惟(思考)無所大。
⑦干(求?。烧咦嗨颂镉佟?br />⑧武帝嘉其義(道義)。
⑨相(互相)度地勢。
⑩事始寢(停止)。
?太祖幸(幸運地)書所。
?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歪曲)直。
?矧(況且,何況)己后時,勞且無益。組卷:1引用:2難度:0.8 -
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與現代漢語的意義不同的一項是( ?。?/h2>
組卷:33引用:3難度:0.8 -
9.下列對文化常識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h2>
組卷:19難度:0.8
(二)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
-
10.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陶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人也。曾祖侃,晉大司馬。潛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
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濟往候之,偃臥瘠餒有日矣。道濟謂曰:“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對曰:“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钡罎佉粤蝗猓舛ブ?。
復為鎮(zhèn)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zhí)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公田悉令吏種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請種粳,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歲終,會郡遣督郵至縣,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兮辭》。
義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識之,不能致也。
潛嘗往廬山,弘命潛故人龐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潛有腳疾使一門生二兒輿籃輿既至欣然便共飲酌俄頃弘至亦無忤也先是顏延之為劉柳后軍功曹,在潯陽,與潛情款,后為始安郡,經過潯陽,日日造潛。每往,必酣飲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彌日不得。延之臨去,留二萬錢與潛;潛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嘗九月九日無酒,出宅邊菊叢中坐,久之,滿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歸。潛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張,無弦,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潛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與其同志。自以曾祖晉世宰輔,恥復屈身后代。元嘉四年,將復征命,會卒,時年六十三。謚號靖節(jié)先生。
(選自宋本《陶潛集》,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潛有腳疾/使一門生二兒輿籃輿/既至/欣然便共飲酌/俄頃弘至/亦無忤也/
B.潛有腳疾/使一門生二兒輿籃/輿既至/欣然便共飲酌/俄頃弘至/亦無忤也/
C.潛有腳/疾使一門生二兒輿籃輿/既至/欣然便共飲酌/俄頃弘至/亦無忤也/
D.潛有腳疾/使一門生二兒/輿籃輿既至/欣然便共飲酌/俄頃弘至/亦無忤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刺史,職官,漢武帝元封五年始置?!按獭?,檢核問事之意。刺史巡行郡縣,分全國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稱刺史。
B.三徑,指家園,或喻歸隱?!叭龔骄突摹北硎局鼗丶亦l(xiāng),不想故鄉(xiāng)都已荒蕪,有種物是人非之感。
C.綬,本義指絲綢,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綬帶的顏色常用以標志不同的身份與等級。
D.靖節(jié)先生,是陶淵明死后,朝廷依據他的功勞和事跡給予的稱號,借此彰顯他不同流俗的美德。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陶潛博學多識,擅長寫文章。他的《五柳先生傳》中的五柳先生安貧樂道,這一形象被當時的人認為是他自己的真實寫照;他在辭去彭澤令時作了《歸去來兮辭》。
B.陶潛仕途短暫。因親人去世、家里貧窮,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場煩瑣,任職不久,就解職回家,此后,還擔任過鎮(zhèn)軍、建威參軍、彭澤令等職。
C.陶潛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濟的饋贈,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
D.陶潛任真自得。他曾將顏延之贈送的二萬錢全都送至酒家;有時坐在菊花叢中,有時撫弄無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對曰:“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钡罎佉粤蝗?,麾而去之。
②潛嘗往廬山,弘命潛故人龐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組卷:31引用:2難度:0.6
(三)古代詩歌閱讀(7分)
-
11.詩歌鑒賞。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月圓①
【唐】杜甫
孤月當樓滿,寒江動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綺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靜,高懸列宿④稀。
故園松桂發(fā),萬里共清輝。【注】①這首詩是唐代宗大歷元年(766)秋天杜甫寓居夔州時所作。②逾依: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圓。④列宿:眾星。
(1)這首詩前六句描寫了月圓之夜的那幾幅畫面?請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
(2)本詩最后兩句情感真摯,請從虛實結合的角度進行賞析。組卷:171引用:23難度:0.9
(四)名篇名句默寫(10分)
-
12.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詩經?氓》中,“
(2)李白《蜀道難》中,“
(3)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組卷:2難度:0.9
三、語言文字運用(共1小題,8分)
-
1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最近到村子里去轉轉,發(fā)現鄉(xiāng)村很自卑。農耕文明經過幾千年的培養(yǎng),那種“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完全被電視里宣傳的那個時髦世界幾乎擊垮了。那個黑盒子日復一日地通過廣告、娛樂明星、肥皂劇暗示著,那種 、與世無爭、勤儉節(jié)約……的生活世界必須趕緊拋棄,生活在別處。勤勞致富,不能致富的勤勞是愚昧的。如果既不窮,也沒有富,僅僅是熱愛勞動,熱愛田野,有著“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陶淵明式的世界觀,“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那么就是朝著 狂奔了。鄉(xiāng)村已經沒有信心再肯定“曖曖選人村,依依墟里煙”式的詩意世界。
今日中國的輿論使“鄉(xiāng)土中國”_______.最后使中國人對自己的歷史 。沒有歷史的中國固然一切可以從頭開始,從學著西方人使用刀叉開始,但用鄉(xiāng)村路旁的竹子制造的筷子永遠會喚起鄉(xiāng)愁。( ?。┻^去,我們“衣錦還鄉(xiāng)”,我們“落葉歸根”,如今我們衣錦燦爛,鄉(xiāng)卻不在了,根也不在了。西方人喜歡“在路上”,他們跟著摩西。我們也“在路上”了,我們跟著誰?——鄉(xiāng)愁。
(1)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幾千年農耕文明培養(yǎng)起來的,那種“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完全被電視里宣傳的那個時髦世界幾乎擊垮了。
B.幾千年農耕文明培養(yǎng)起來的,那種“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幾乎完全被電視里宣傳的那個時髦世界擊垮了。
C.農耕文明經過幾千年的培養(yǎng),那種“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幾乎完全被電視里宣傳的那個時髦世界擊垮了。
D.幾千年農耕文明培養(yǎng)起來的,那種“晝出表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電視里宣傳的那個時髦世界幾乎完全把它擊垮了。
(2)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部恰當的一項是A.安常處順 走投無路 名譽掃地 自暴自棄 B.知足常樂 窮途末路 聲名狼藉 自慚形穢 C.安常處順 窮途末路 聲名狼藉 自暴自棄 D.知足常樂 走投無路 名譽掃地 自慚形穢
A.重要的是,毀滅拋棄“鄉(xiāng)土中國”的結果,我們今天已經日益感覺到了,巨大的鄉(xiāng)愁正在人心深處蔓延。
B.重要的是,巨大的鄉(xiāng)愁正在人心深處蔓延,毀滅拋棄“鄉(xiāng)土中國”的原因,我們今天已經日益感覺到了。
C.盡管如此,巨大的鄉(xiāng)愁正在人心深處蔓延,毀滅拋棄“鄉(xiāng)土中國”的結果,我們今天已經日益感覺到了。
D.盡管如此,毀滅拋棄“鄉(xiāng)土中國”的原因。我們今天已經日益感覺到了,巨大的鄉(xiāng)愁正在人心深處蔓延。組卷:39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14.閱讀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一篇名為《別人家的孩子》的帖子在網上“走紅”,網友們紛紛響應“別人家的孩子”是自己的“夙敵”,因為自己一路就是這樣聽著長大的。坊間也有類似的說法正在流行:比如有一種旅行叫別人家的旅行,有一種好大學叫別人家的大學,有一種媽媽叫別人家的媽媽,有一種公司叫別人家的好公司,有一種幸福叫別人家的幸?!?br /> 讀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樣的感觸與思考?要求:選好角度,明確文體,自擬題目,不要脫離材料內容或超出材料含義范圍作文;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組卷:32引用:2難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