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第9課 屈原列傳》2021年同步練習(xí)卷(6)
發(fā)布:2025/6/29 12:0:17
一、基礎(chǔ)夯實
-
1.下列各句的句式,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組卷:54引用:5難度:0.7 -
2. 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語不全是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h2>
組卷:3引用:1難度:0.8 -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分類正確的一組是( ?。?br />①欲因此時降武
②陵與衛(wèi)律之罪,上通于天
③不平心持正,反欲斗兩主
④使牧羝,羝乳乃得歸
⑤單于壯其節(jié),朝夕遣人候問武
⑥武能網(wǎng)紡繳,檠弓弩
⑦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組卷:38引用:3難度:0.8 -
4.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錦瑟》中,描寫“月明珠”和“藍(lán)田玉”的優(yōu)美典雅的一句是
(2)《阿房宮賦》中,對六國和秦滅亡的教訓(xùn)進行總結(jié)后,對當(dāng)時統(tǒng)治者提出警告的一句是
(3)組卷:1引用:1難度:0.8
二、鞏固提升
-
5.回憶《師說》和《勸學(xué)》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師說 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yuǎn)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yuǎn)矣,而恥學(xué)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印⑷O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勸學(xué) 君子曰:學(xué)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yuǎn);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A.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不齒:看不起 B.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道:風(fēng)尚 C.臂非加長也 加:增加 D.雖有槁暴 槁暴:風(fēng)吹日曬而干枯 A.①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 ②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 B.①故木受繩則直 ②位卑則足羞 C.①吾嘗終日而思矣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D.①蛟龍生焉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
A.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B.圣心備焉
C.師不必賢于弟子
D.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
(4)下面對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勸學(xué)》先以“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用比喻論證任何人通過發(fā)憤學(xué)習(xí)都能進步,今日之我可以勝過昨日之我,學(xué)生也可以超過老師。
B.《勸學(xué)》中荀子發(fā)展了儒家的“勸學(xué)”傳統(tǒng),認(rèn)為禮義道德和系統(tǒng)知識,只有靠后天學(xué)習(xí)才能獲得,把學(xué)習(xí)的重要性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C.《師說》第二段慨嘆師道不傳已久,運用對比的手法批判了“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不良風(fēng)氣。
D.《師說》第三段以孔子從師的范例,進一步闡明教師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道理。
(5)將下面兩句話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②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組卷:54引用:5難度:0.7
一、基礎(chǔ)夯實
-
6.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h2>
組卷:1引用:1難度:0.8 -
7.下列加點字詞注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
組卷:200引用:10難度:0.9 -
8.下列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h2>
組卷:19引用:1難度:0.9 -
9.下列重點詞的解釋,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h2>
組卷:2引用:2難度:0.5 -
10.下列各項中,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組卷:1引用:2難度:0.8
二、鞏固提升
-
1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李昭德,京兆長安人也。少舉明經(jīng),累遷至鳳閣侍郎。長壽二年,增置夏官侍郎三員,時選昭德與婁師德、侯知一為之。是歲,又遷鳳閣鸞臺平章事,尋加檢校內(nèi)史。長壽中神都改作文昌臺及定鼎門又城外郭皆昭德創(chuàng)其制度時人以為能。初,都城洛水天津之東,立德坊西南隅,有中橋及利涉橋,以通行李。上元中,司農(nóng)卿韋機始移中橋置于安眾坊之左街,當(dāng)長夏門,都人甚以為便,因廢利涉橋,所省萬計。然歲為洛水沖注,常勞治茸。昭德創(chuàng)意積石為腳,銳其前以分水勢,自是竟無漂損。
時則天以武承嗣為文昌左相,昭德密奏曰:“承嗣,陛下之侄,又是親王,不宜更在機權(quán),以惑眾庶。且自古帝王,父子之間猶相篡奪,況在姑侄,豈得委權(quán)與之?脫若乘便,寶位寧可安乎?”則天矍然曰:“我未之思也?!背兴靡鄧L返譖昭德,則天曰:“自我任昭德,每獲高臥,是代我勞苦,非汝所及也。”承嗣俄轉(zhuǎn)太子少保,罷知政事。延載初,鳳閣舍人張嘉福令洛陽人王慶之率輕薄惡少數(shù)百人詣闕上表,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則天不許,慶之固請不已,則天令昭德詰責(zé)之,令散。昭德便杖殺慶之,余眾乃息。
時朝廷諛佞者多獲進用,故幸恩者,事無大小,但近諂諛,皆獲進見。有人于洛水中獲白石數(shù)點赤,詣闕輒進。諸宰相詰之,對云:“此石赤心,所以來進?!?bdo class="mathjye-underline">昭德叱之曰:“此石赤心,洛水中余石豈能盡反耶?”左右資笑。是時,來俊臣、侯思止等枉撓刑法,誣陷忠良,人皆懾懼,昭德每廷奏其狀,由是俊臣黨與少自摧屈。
(節(jié)選自《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七》)(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長壽中/神都改作文昌臺/及定鼎門又城外郭/皆昭德創(chuàng)其制/度時人以為能
B.長壽中/神都改作文昌臺/及定鼎門又城外郭/皆昭德創(chuàng)其制度時/人以為能
C.長壽中/神都改作文昌臺及定鼎門/又城外郭/皆昭德創(chuàng)其制/度時人以為能
D.長壽中/神都改作文昌臺及定鼎門/又城外郭/皆昭德創(chuàng)其制度/時人以為能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京兆,西安的古稱,為漢朝京畿都城的名稱,也是我國古代對某些大型都市的稱謂。
B.明經(jīng),唐代科舉中科目之一,與進士科并列,主要考試經(jīng)義;清代用作貢生的別稱。
C.鳳閣,官署名,武則天時改中書省為鳳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詔敕,最高長官稱內(nèi)史。
D.太子少保,是太子太保副職,負(fù)責(zé)保護太子,與太師、太傅及其副職都屬東宮官職。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昭德年少有才,為官治事有方。他曾經(jīng)參與都城改建事務(wù),廣受人們贊譽;又巧妙地運用積石分流,解決了橋梁漂損問題。
B.李昭德很有見解,深得女皇信任。他說服武則天解除武承嗣的機要大權(quán);而武承嗣對他的誣陷,則被武則天堅定地予以反駁。
C.李昭德生性強直,不畏權(quán)貴皇親。在王慶之聚眾奏請立武承嗣為太子一事上,李昭德主動問責(zé),態(tài)度強硬,最終杖殺王慶之。
D.季昭德痛恨諛佞,敢于揭露指斥。來俊臣等歪曲刑法,誣陷忠良,人人懼怕,李昭德常于朝上奏其惡行,使其黨羽略有收斂。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自我任昭德,每獲高臥,是代我勞苦,非汝所及也。
②昭德叱之曰:“此石赤心,洛水中余石豈能盡反耶?”左右皆笑。
(5)李昭德是如何勸說武則天不要將重權(quán)交給武承嗣的?組卷:28引用:6難度:0.4
一、基礎(chǔ)夯實
-
12.下列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組卷:8引用:2難度:0.9 -
13.下列句子中的“雖”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h2>
組卷:13引用:3難度:0.9 -
14.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與“燭之武退秦師”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h2>
組卷:11引用:1難度:0.4 -
15.提取下列材料的要點,整合成一個單句,對“二十四史”作一解說。(可適當(dāng)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
①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提供歷史借鑒是二十四史的編撰目的。
②封建統(tǒng)治者稱二十四史為“正史”。
③紀(jì)傳體是二十四史采用的體例。
④對中國四千多年來的歷史,二十四史所作的記錄是比較系統(tǒng)的。
答:二十四史是組卷:41引用:10難度:0.7
二、鞏固提升
-
1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曹伯啟,字士開,濟寧碭山人。弱冠,從東平李謙游,篤于問學(xué)。至元中,任蘭溪主簿,尉獲盜三十,械徇諸市。伯啟以無左驗,未之信;俄得真盜,尉以是黜。累遷常州路推官,豪民黃甲,恃財殺人,賂佃客誣伏,伯啟讞得其情,遂坐甲殺人罪。遷河南省都事、臺州路治中,御史潘昂霄、廉訪使王俁交薦,擢拜西臺御史,改都事。關(guān)陜自許衡倡道學(xué),教多士,伯啟請建祠立學(xué),以表其績,朝議是之。涇陽民誣其尹不法,伯啟核實,抵民罪。丞相鐵木迭兒專政,一日召刑曹官屬問曰西僧訟某之罪何為久弗治眾莫敢對伯啟從容言曰犯在赦前丞相雖甚怒,莫之奪也。宛平尹盜官錢,丞相鐵木迭兒欲并誅守者,伯啟執(zhí)不可,杖遣之。八番帥擅殺,起邊釁,朝廷已用帥代之矣,命伯啟往詰其事。次沅州,道梗,伯啟恐兵往則彼驚,將致亂,乃遣令史楊鵬單騎往喻新帥,備得其情,止奏坐前帥擅興罪,邊民以安。大同宣慰使法忽魯丁,撲運嶺北糧,歲數(shù)萬石,肆為欺罔,累贓巨萬。朝廷遣使督征,前后受賂,皆反為之游言。最后伯啟往,其人已死,喻其子弟曰:“負(fù)官錢,雖死必征。與其納賂于人,曷若償之于官。第條汝父所賂之?dāng)?shù),官為征之?!敝T受賂者皆懼,而潛歸賂于其子,為鈔五百余萬緡。出為真定路總管,治尚寬簡,民甚安之。英宗立,召拜山北廉訪使,時敕建佛宇甚亟,御史等以歲饑請緩之,激怒上聽,遂誅言者。伯啟曰:“主上聰明睿斷,是不可以不諍?!蹦僳琅_臣緘默,使昭代有殺諫臣之名,帝為之悚聽。泰定初,引年北歸,優(yōu)游鄉(xiāng)社,碭人賢之,表所居為曹公里。至順?biāo)哪甓伦?,年七十九?br />(節(jié)選自《元史?曹伯啟傳》,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一日召刑曹/官屬問曰/西僧訟某之罪何為/久弗治/眾莫敢對/伯啟從容言曰/犯在赦前/
B.一日/召刑曹官屬/問曰/西僧訟某之罪/何為久弗治/眾莫敢對/伯啟從容言曰/犯在赦前/
C.一日召刑曹/官屬問曰/西僧訟某之罪/何為久弗治/眾莫敢對/伯啟從容/言曰犯在赦前/
D.一日/召刑曹官屬/問曰/西僧訟某之罪何為/久弗治/眾莫敢對/伯啟從容/言曰犯在赦前/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主簿,古代主要官員屬下掌管文書的輔佐的官吏,這說明曹伯啟此時未主政一方。
B.“常州路”的“路”是行政區(qū)域名,與“斑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的“路”意思不同。
C.“莫之奪也”的“奪”,與《齊桓晉文之事》中“百畝之田,勿奪其時”的“奪”意義相同。
D.總管,古代官名,為地方高級軍、政長官,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總管”意義不相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曹伯啟年輕時專心于學(xué);在擔(dān)任蘭溪主簿時,對于縣尉捕獲的盜賊,他認(rèn)為沒有證據(jù),從而沒有相信,后來的事實證明了他的判斷正確。
B.曹伯啟擔(dān)任推官時,查實黃甲依仗錢財殺人后讓人替罪的真相,并依法處置;因為此事他得到御史潘昂霄、廉訪使王俁的推薦而升職。
C.曹伯啟認(rèn)為許衡倡導(dǎo)道學(xué),教出了很多人才,就奏請建立祠堂表彰其功績;鄉(xiāng)人認(rèn)為曹伯啟賢能,上表奏請他回鄉(xiāng)居住的地方為“曹公里”。
D.曹伯啟堅持不殺因宛平尹盜竊官錢而失職的看守人員,只是將其施以杖刑后發(fā)配;在平息邊境爭端事件上,也僅僅是上奏追究前任邊帥的罪。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時敕建佛宇甚亟,御史等以歲饑請緩之,激怒上聽,遂誅言者。
②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5)曹伯啟對法忽魯丁的子弟說的話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從而順利追繳了法忽魯丁賄賂的錢款?組卷:3引用:3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