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赤壁賦》第3、4段,說說作者借江上清風,山間明月抒發(fā)了什么感情,闡發(fā)了怎樣的哲理。
【考點】課文內(nèi)容分析.
【答案】第3段抒發(fā)了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懷。作者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和他們的事跡,而兩位英雄已杳然長逝,化為陳跡。這說明世間萬物,英雄豪杰也不過是過眼云煙,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云散。而自己作為遠謫黃州的“小人物”更加“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第4段闡發(fā)了變化與永恒的辯證哲理。作者丟開個人愁懷,以江水明月作比,闡發(fā)了變化與永恒的辯證哲理。說明世間萬物和人生,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不必談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豁達樂觀的態(tài)度。
第4段闡發(fā)了變化與永恒的辯證哲理。作者丟開個人愁懷,以江水明月作比,闡發(fā)了變化與永恒的辯證哲理。說明世間萬物和人生,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不必談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豁達樂觀的態(tài)度。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5/27 14:0:0組卷:2引用:2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問題。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問諫議大夫褚遂良:“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當時諫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間,何須苦諫?”
請引用《伶官傳序》中的某個觀點并結合自己的思考,簡要回答唐太宗的這個問題。發(fā)布:2024/12/19 0:30:2組卷:12引用:3難度:0.6 -
2.下列與課文相關的文化文學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h2>
發(fā)布:2024/12/19 17:30:2組卷:13引用:3難度:0.5 -
3.下列各句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發(fā)布:2024/12/31 23:30:1組卷:15引用:5難度: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