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利尿激素(ADH)能促進腎小管上皮細胞對水的重吸收,作用機制如圖所示。
(1)ADH由下丘腦下丘腦分泌,釋放后經體液(血液)體液(血液)運輸至腎小管上皮細胞發(fā)揮作用。
(2)托伐普坦片是用于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藥物,由于該藥物與ADH結構相似,會導致患者出現尿頻,據圖推測其原因是托伐普坦片與ADH競爭V2受體,使膜上水通道蛋白的含量減少,影響水的重吸收,導致尿量增多托伐普坦片與ADH競爭V2受體,使膜上水通道蛋白的含量減少,影響水的重吸收,導致尿量增多。
(3)ADH又稱為血管加壓素,能使血壓升高,從水平衡調節(jié)的角度分析,其可能的原因ADH促進腎小管對水的重吸收,使血液量增加導致血壓升高ADH促進腎小管對水的重吸收,使血液量增加導致血壓升高。進一步研究發(fā)現,ADH還可直接作用于血管肌肉細胞導致血管收縮。ADH能作用于不同細胞的原因是這些細胞膜上都有ADH受體這些細胞膜上都有ADH受體。
【答案】下丘腦;體液(血液);托伐普坦片與ADH競爭V2受體,使膜上水通道蛋白的含量減少,影響水的重吸收,導致尿量增多;ADH促進腎小管對水的重吸收,使血液量增加導致血壓升高;這些細胞膜上都有ADH受體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8/21 4:0:1組卷:15難度:0.6
相似題
-
1.如圖表示正常人分別快速飲用1L清水、1L生理鹽水后排尿量和血漿滲透壓的變化情況。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h2>
發(fā)布:2024/12/31 5:0:5組卷:4引用:2難度:0.7 -
2.尿崩癥患者的腎臟不能保留水分,臨床上表現為排出大量低滲尿液,依據病變部位可分為中樞性尿崩癥(其病因是因為下丘腦分泌抗利尿激素不足所致)和腎性尿崩癥(其病因是因為腎臟相應細胞表面缺乏抗利尿激素受體)。如圖表示正常人和尿崩癥患者禁水后尿液滲透壓的變化曲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h2>
發(fā)布:2024/12/31 5:30:3組卷:1引用:2難度:0.7 -
3.抗利尿激素(ADH)是調節(jié)機體水鹽平衡的重要激素,其化學本質是多肽,如圖為該激素的生理作用示意圖,另有研究表明,過量的乙醇會抑制ADH的分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h2>
發(fā)布:2024/12/31 4:30:1組卷:8引用:2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