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
試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魚我所欲也
《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這,這樣這,這樣)
②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同“辨”,辨別同“辨”,辨別)
③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停止)
(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②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3)下列對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CC
A.文章開篇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義”的主張。
B.文中以行道之人、乞人不受嗟來之食的例子,正面論證了“舍生取義”的觀點。
C.賢者與普通人不同的地方在于,賢者有“舍生取義”的思想,并能始終以此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
D.本文善用排比,氣勢充沛,有很強(qiáng)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充分體現(xiàn)了孟子大義凜然的個性。
【答案】這,這樣;同“辨”,辨別;停止;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quán)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fù)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5/23 20:38:36組卷:1引用:1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