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必修下冊《第15課 諫太宗十思疏 答司馬諫議書》2022年同步練習(xí)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基礎(chǔ)過關(guān)
-
1.下列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h2>
組卷:8引用:2難度:0.9 -
2.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h2>
組卷:13引用:2難度:0.9 -
3.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組卷:120引用:11難度:0.9 -
4.下列加粗詞語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h2>
組卷:86引用:8難度:0.7 -
5.下列各句的句式,與例句不相同的一項是( ?。?br />例句: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
組卷:79引用:12難度:0.8
(二)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6-10題。
-
14.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下列各題。
(甲)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fù)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習(xí)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zé)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無由會晤,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乙) 它日留對,帝曰:“今天下洶洶者,孫叔敖所謂‘國之有是,眾之所惡’也?!惫庠唬骸?bdo class="mathjye-underwave">然陛下當論其是非今條例司所為獨安石韓絳惠卿以為是耳陛下豈能獨與此三人共為天下邪”帝欲用光,訪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上之名,內(nèi)懷附下之實。所言盡害政之事,所與盡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與國論,此消長之大機也。光才豈能害政,但在高位,則異論之人倚以為重。韓信立漢赤幟,趙卒氣奪,今用光,是與異論者立赤幟也。”
(節(jié)選自《宋史?司馬光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然/陛下當論其是非/今條例司所為/獨安石韓絳惠卿以為是耳/陛下豈能獨/與此三人共為天下邪
B.然陛下當論其是非/今條例司所為/獨安石韓絳惠卿以為是耳/陛下豈能獨與此三人共為天下邪
C.然/陛下當論其是非/今條例司所為/獨安石韓絳惠卿以為是耳/陛下豈能獨與此三人共為天下邪
D.然陛下當論其是非/今條例司所為/獨安石韓絳惠卿以為是耳/陛下豈能獨/與此三人共為天下邪
(2)下列對上述兩個文段內(nèi)容概括和分析,恰當?shù)囊豁検?
A.司馬光用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來批評王安石變法的弊端,王安石逐一舉例進行了反駁。
B.皇帝想要重用司馬光,為征求大臣的意見,就親自去拜訪了王安石,聽取他的看法。
C.司馬光認為皇帝過于器重王安石、韓絳和呂惠卿,使得他們獨斷專行,對此皇帝表示贊同。
D.從王安石給司馬光的書信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堅持立場、全力維護變法的改革者的形象。
(3)下列有關(guān)文段甲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答”即“答復(fù)、回復(fù)”之意?!爸G議”則指的是提出諫議規(guī)勸,所以,“答司馬諫議書”可以理解為“回答司馬光規(guī)勸的書信”。
B.《答司馬諫議書》的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晚年退居江寧,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xu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書”是古代特有的一種文體。它以書信的形式,可敘事,可描述,可說明,可議論。如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
D.本文逐條駁斥司馬光對新法的責(zé)難,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舊、茍且偷安、不恤國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堅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決心。
(4)翻譯文中劃線句。
①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②韓信立漢赤幟,趙卒氣奪,今用光,是與異論者立赤幟也。
(5)王安石認為不能重用司馬光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請根據(jù)文意概括。組卷:4引用:4難度:0.7
三、對接高考
-
1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禮論
王安石 嗚呼,荀卿之不知禮也!其言曰“圣人化性而起偽”,吾是以知其不知禮也。知禮者,貴乎知禮之意,而荀卿盛稱其法度節(jié)奏之美,至于言化,則以為偽也。亦烏知禮之意哉?夫禮始于天而成于人,知天而不知人則野,知人而不知天則偽。圣人惡其野而疾其偽,以是禮興焉。
今荀卿以謂圣人之化性為起偽,則是不知天之過也,然彼亦有見而云爾。凡為禮者,必詘其放傲之心,逆其嗜欲之性。莫不欲逸而為尊者勞,莫不欲得而為長者讓,擎跽曲拳,以見其恭。
夫民之于此,豈皆有樂之之心哉?患上之惡己,而隨之以刑也。故荀卿以為特劫之法度之威,而為之于外爾,此亦不思之過也。夫斫木而為之器,服馬而為之駕,此非生而能者也。故必削之以斧斤,直之以繩墨,圓之以規(guī)而方之以矩,束聯(lián)膠漆之,而后器適于用焉。前之以銜勒之制,后之以鞭策之威,馳驟舒疾,無得自放,而一聽于人,而后馬適于駕焉。由是觀之,莫不劫之于外而服之以力者也。然圣人舍木而不為器,舍馬而不為駕者,固亦因其天資之材也。今人生而有嚴父愛母之心,圣人因其性之欲而為之制焉,故其制雖有以強人,而乃以順其性之欲也。
圣人茍不為之禮,則天下蓋將有慢其父而疾其母者矣。此亦可謂失其性也。得性者以為偽,則失其性者乃可以為真乎?此荀卿之所以為不思也。
夫狙猿之形,非不若人也,欲繩之以尊卑而節(jié)之以揖讓,則彼有趨于深山大麓而走耳,雖畏之以威而馴之以化,其可服邪?以謂天性無是而可以化之使偽耶,則狙猿亦可使為禮矣。故曰禮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則無是而人欲為之者舉天下之物吾蓋未之見也。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故曰/禮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則無是/而人欲為之者/舉天下之物/吾蓋未之見也/
B.故曰禮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則無是/而人欲為之者/舉天下之物/吾蓋未之見也/
C.故曰禮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則無是/而人欲為之者/舉天下之物/吾蓋未之見也/
D.故曰/禮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則無/是而人欲為之者/舉天下之物/吾蓋未之見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論”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分為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于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二曰政論,則學(xué)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jīng)史之言,正其謬誤。本文屬于后者。
B.“荀卿”是荀況,當時相尊而號為卿,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勸學(xué)》等。
C.“斧斤”這里泛指各種斧子。成語“運斤成風(fēng)”的“斤”也是這個意思。
D.“繩墨”是指木工打直線的工具,后來比喻規(guī)矩或法度。本文用的是本義。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安石認為荀子不懂得禮,他對“禮”的理解不正確,而自己懂得了“禮”的本意。
B.荀卿認為,只要用法律的威嚴來教育老百姓,就能讓老百姓心悅誠服地去遵守禮節(jié)了。
C.“禮”是從天性開始而又通過人為來完成的,對于“禮”來說,天性和人為二者不可或缺。
D.教育人懂得并且施行“禮”,既要阻止他放誕傲慢之心,又要改變他貪婪欲念的天性。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夫斫木而為之器,服馬而為之駕,此非生而能者也。
②圣人茍不為之禮,則天下蓋將有慢其父而疾其母者矣。
(5)荀子和王安石對“禮”的看法有什么不同?請用自己的話概括。組卷:9引用:7難度: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