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上)期末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2/18 14:30:2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王國維標舉的“境界”是指真切鮮明地表現出來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形象。這主要是側重于作者的感受、作品的表現的角度上來強調表達“真感情、真景物”的。在《詞話》第36則后,王國維又連續(xù)使用了“隔”與“不隔”的概念,對“境界”說又偏重于從讀者審美的角度上來加以補充。
他說:美成《蘇慕遮》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贝苏婺艿煤芍窭碚?,覺白石《念奴嬌》《惜紅衣》二詞猶有隔霧看花之恨。白石寫景之作,如“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雖格韻高絕,然如霧里看花,終隔一層。
這里連用了“霧里看花”來比喻“隔”,都是傾向于指讀者審美觀感上體驗到的“寫景之病”。接著,他又進一步舉例說明“隔”與“不隔”之別:
同“隔”與“不隔”之別?!俺靥辽翰荨薄翱樟郝溲嗄唷钡榷?,妙處唯在不隔。詞亦如是,即以一人之詞論,如歐陽公《少年游?詠春草》上半闋云:“闌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云。千里萬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闭Z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則隔矣?!吧瓴粷M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睂懬槿绱?,方為不隔。
縱觀上引數例,不論是“寫情”還是“寫景”,凡是直接能給人一種鮮明、生動、真切感受的則為“不隔”,所謂“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也就是“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tài)”。反之,若在創(chuàng)作時感情虛浮矯飾,遣詞過于做作,如多用“代字”(按、如“以‘桂華’二字代月”等)、“隸事”,乃至一些浮而不實的“游詞”,以致或強或弱地破壞了作品的意象的真切性,這就難免使讀者欣賞時猶如霧里觀花,產生了“隔”或“稍隔”的感覺。
因此,歸根到底,“隔”與“不隔”的關鍵還是在于作品本身是否真切地表達了“真實情、真景物”。
(摘編自《王國維<人間詞話>導讀》)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來中國學者關于文學批評的著作,就我個人所讀過的來說,似以王靜安集生的《人間詞話》為最精到。比如他所說的詩詞中“隔”與“不隔”的分別是從前人所以道破的。現在就拿這個做討論“詩的情趣和意象”的出發(fā)點。
王先生說:問隔與不隔之別。曰:陶謝之詩不隔,延年則稍隔矣;東坡之詩不隔,谷則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第二句妙處唯在不隔。詞亦如是。即以一人、詞論,如歐陽公《少年游?詠春草》上半闋云:“闌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云,二月之月,千里萬里,行色苦愁人?!闭Z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則隔矣。王先生不滿意于姜白石,說他“格韻雖高,然如霧里看花,終隔一層”。
在這些實例中王先生只指出隔與不隔的分別,卻沒有詳細說明他的理由,對于初學似有不方便處。依我看來,隔與不隔的分別就從情趣和意象的關系中見出。詩和其他藝術一樣,須寓新穎的情趣于具體的意象。情趣與意象恰相熨貼,使人見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比如“謝家池上”是用“池塘生春草”的典故,“江淹浦畔”是用《別賦》“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的典故。謝詩江賦原來都不隔,何以入歐詞便隔呢?因為“池塘生春草”和“春草碧色”數句都是很具體的意象,都有很新穎的情趣。歐詞因春草的聯(lián)想而把他們拉來硬湊成典故,“謝家池上,江淹浦畔”意象既不明瞭,情趣又不真切,所以“隔”。
王先生論“隔”與“不隔”的分別,說隔“如霧里看花”,不隔為“語語都在目前”也嫌不很妥當,因為詩原來有“顯”和“隱”的分別,王先生的話太偏重“顯”了,“顯”與“隱”的功用不同,我們不能要一切詩都“顯”。說概括一點,寫景的詩要“顯”,言情的詩要“隱”。杜甫的“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以及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些作品在寫景中為杰作,妙處正在能“顯”。秦少游的《水龍吟》首二句“小樓連苑橫空,下窺繡轂雕鞍驟”,蘇東坡譏誚他說,“十三個字只說得一個人騎馬樓前過”。它的毛病也就在不顯。
溫庭筠的《憶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痹谘郧樵娭斜緸槊钇?,但是收語就微近于“顯”,如果把“腸斷白蘋洲”五字刪去,意味更覺無窮。他的《瑤瑟怨》的境界與此詞略同,卻沒有這種毛?。罕°y床夢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輕,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我們細味二詩的分別,便可。
(摘編自朱光潛《詩的隱與顯》)(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隔”與“不隔”這一對概念偏重從讀者審美感受方面加以闡述,使“境界說”的內涵覆蓋更廣,更加完善。
B.王國維先生認為,無論是“池塘生春草”,還是“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都是寫景中“不隔”的佳句
C.朱光潛先生認為,“謝家池上,江淹浦畔”二句意象不明瞭,情趣不真切,這一分析比王國維先生更為詳盡。
D.溫庭筠的《瑤瑟怨》,境界與其《憶江南》詞大體相同,寫景能夠做到真切可感,但寫情能夠做到含而不露。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遣詞過于做作,會敗壞作品意象的真切性,由此可見,在詩詞創(chuàng)作過程中應杜絕使用“代詞”和“游詞”。
B.寫景真切情感真摯的作品,一定能給讀者以“不隔”的審美感受,反之則會給人以一種“隔霧看花之恨”。
C.詩詞中“隔”與“不隔”的分別在王國維之前并未有人闡明,因此《人間詞話》才成為最精到的文學批評著作。
D.秦少游的《水龍吟》首二句“小樓連苑橫空,下窺繡轂雕鞍驟”,在王國維先生看來很可能是“隔”的。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持朱光潛“言情時要隱”觀點的一項是
A.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tài)。
B.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
C.王漁洋常取司空圖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和嚴羽的“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四語為“詩學三味”。
D.凡詩,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遂者,斯為善矣,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
(4)材料二引用了王國維“隔與不隔”的論據,請簡要分析其論證目的。
(5)陶淵明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佳句,給人以“不隔”之感。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理解。組卷:4難度:0.5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唯一的紅軍
張煒 也許是我們這個地方過于人煙稀少了,方圓幾十里只有一個紅軍。
我們大家都認識他,閉著眼睛就能想起他的容貌來:他中等個子,表情肅穆,穿了一件黑色的衣褲,他的鼻子在戰(zhàn)斗中挨過一槍,后來修復了,結果成了一個橫寬的鼻子。他的鼻子差不多有十公分寬。然而我們一點也不覺得他難看。他說話的時候鼻音很重,這就顯得越發(fā)威嚴。他的頭發(fā)沒有脫落,但幾乎全白了。他不抽煙,也不喝酒,生活極其嚴謹。雖然年歲很大,但走起路來腰一點不躬。那是真正的軍人的步伐。
有一天,我們的學校像過一個盛大的節(jié)日,因為到處都貼上了紅色的標語,上面寫了“向老紅軍致敬!”……
老紅軍來了。他給我們講了紅軍長征的故事,講了怎樣吃草根和皮帶。老紅軍身上傷痕累累,但我們可以看到的只是他受傷的鼻子。他威嚴的眼睛望著我們,話語遲鈍,他認為我們的建設還很不夠,比如通向海灘的只是一條羊腸小道,將來如果發(fā)生了事情,那就不好辦。即便不發(fā)生事情,也不利于生產。一輛車子也開不到海邊上去,這怎么能行?他說到這里,把拳頭在桌子上重重地搗了一下。
我們就是這樣認識了當地唯一的紅軍。
四周的人真的被動員起來,我們學校也出動了。老師帶著同學,挑著筐子,推著手推車,我們從很遠的地方拉來黏土和石塊,肩膀壓腫了,汗水洗透了衣衫,可我們沒有一個想要停止。
大約用了一年多的時間,一條寬闊的馬路修成了,它向著大海延伸。
當我們在荒灘上長途跋涉,皮膚上的汗水混同著草籽沾在身上,被蚊蟲小咬和百刺毛蟲叮得處處紅腫的時候,當汗水滲到眼睛里,淚水不斷涌流的時候,我們從來也沒有停止腳步。我們仿佛看到了天上的飛機,身邊的彈雨。一個老人——就是那個老紅軍,好像開始就是這么衰老,就是這么威嚴;他扛著一面旗幟,踉蹌奔突。他軍帽上的五角星耀眼地亮,穿著破衣爛衫,滿是損傷的皮膚從破碎的軍裝里裸露出來,有的地方淌著血……
自從公路修起以后,荒原上就變得忙碌了。似乎人們再也不能容忍有了一條大動脈的荒原還在沉寂。于是一群群人涌到海上拉魚,到荒原伐木,采藥材,割草?;脑鞒隽藷o私的奉獻。好像它是取之不盡的。那么多的木材,那么多的干草,以及那么多的魚產品,源源不斷地從馬路上運出。
我們又一次動員起來了,組成一個又一個墾荒隊,在一個嚴寒的冬天,拉著帳篷,浩浩蕩蕩開往海灘,要把整個荒原都開發(fā)出來,建糧食基地,種小麥、玉米,辦農場。
一聲令下,開始放火燒荒。登上屋頂,就可以望見北方那一片紅色的大火?;鹧媪侵切?,傳來一陣奇怪的聲音。有人說那是星星被燎疼了,星星在吱吱尖叫。
海灘上到處是被燒掉的草皮,有的地方積了厚雪,火就熄滅了。于是當太陽出來時,大地像一個野獸換掉的皮毛一樣斑斑點點。帳篷里滿是散發(fā)著臭味的皮靴,骯臟的衣褲;行李卷上閃著油光,旁邊是馬燈,碗筷,和熏黑了的水壺。整個海灘就像軍營一樣。到了夜晚,有的地方放起了鞭炮,還有的地方燃起了篝火。閉上眼睛,會誤以為來到了戰(zhàn)場。
我們腦子里都有一幅相同的戰(zhàn)斗畫面,仿佛又看到一個老人躺在火光下,烈火向他逼近;口腔里的血凝成一塊,他就憤怒地吐出……槍聲越來越近,突然他變?yōu)橐黄ゼt色的馬,在一片火海中奔騰不停?;鹧媪橇怂淖酌?,它發(fā)出了哀痛的長嘶。它沖出了火陣,迎著一片熟悉的紅旗沖去……
就在我們學校開上荒原的第二天,傳來一個奇怪的消息,老紅軍跟上面的一個大人物吵起來。老紅軍怒拍膝蓋,說痛恨自己沒有了武器——如果有武器,非親手把那個領導人干掉不可。
我們大家都驚奇地問:老紅軍為什么發(fā)火?嫌我們干得不快嗎?
那是一個大雪天,我們從帳篷出來,一轉臉,看到從馬路斜坡上下來一個手持拐杖的人。我們往前走了幾步,看出他正是老紅軍!
他穿了一件破舊的老羊皮襖,黑色的毛皮在領口那兒翻著。他巨大的鼻孔噴出一團團白氣;那氣又在羊毛梢上凝成了白霜。他沒有戴帽子,又白又短的頭發(fā)茬兒跟黑色的羊毛形成了明顯的對比。他的拐杖是一個破舊的鍬柄改成的。他穿著一個半長筒的皮靴。皮靴已經破碎,從破碎的洞洞里露出了一撮撮麥草,他正艱難地往帳篷邊上走。他掀開一個帳篷的簾子,看了看里面酣睡的人,又往另一個帳篷走去……
我們跟在他的后面,悄悄地不吱一聲。后來我們見他蹲在那兒、雙手抖動,伸出手里的鍬柄,輕輕地把那層雪慢撥開,露出了一片未燃的茅草。他伸手撫摸著,一直撫摸了五六分鐘。后來他又用鍬柄輕輕地覆上白雪。這樣呆了一會兒,他又站起往前走。起風了一股白雪撩開他的衣襟,沖進他的胸口那兒,他像沒有看見,昂起頭,四下遙望。更遠的地方,透過雪霧可以望見另一片帳篷的影子。他長長嘆了一聲,往那兒走去。
巨大的腳印留在雪地上。我們伸出腳試了試,發(fā)現只有他的腳印三分之二大。
這之后,大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我們的墾荒隊差不多大獲全勝了。視野之內,所有的茅草和樹林全部被我們干掉了。新翻的土地上,無數的草根和樹棵都被鐵耙子拉出,匯到一起,曬得焦干之后又被燒成灰燼。
也就在我們歡慶勝利時,一個噩耗傳來——老紅軍死了。
再也沒有紅軍了。他讓我們開出了一條通向大海之路,我們就沿著這條路走向了闊大的原野,進而又改變了這片原野??蛇@到底是不是老紅軍的意愿呢?沒人知道。
二十年后的今天,我懷著無比悲涼的心情,一次又一次踏上這條路,去尋找心中唯一的紅軍、他遺落在荒原上的聲音。
舉目四望,蒼蒼茫茫。由于失去了茅草和樹林,失去了一片綠洲,多年的北風掀起的沙徹底毀掉了良田,那一個個沙丘像巨大的墳墓一樣,羅列在視野內。這里埋葬著老紅軍的愿望嗎?埋葬著老紅軍的真正意圖嗎?
我大聲地詢問。
得不到回答……
(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老紅軍修復的橫寬鼻子以及身上的累累傷痕,是他九死一生所贏得的聲望與威嚴的體現。
B.在老紅軍精神力量的感召下,“我們”一次又一次被動員起來修建馬路,開墾海灘荒原。
C.老紅軍對“我們”改造海灘的速度很不滿,對改造過程中破壞海灘原有生態(tài)無比痛心。
D.“老紅軍之死”發(fā)生在“我們”歡慶海灘改造勝利之時,喻示了老紅軍愿望終將落空。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篇幅微小,并未展現老紅軍指導修路、墾荒的完整過程,也沒有尖銳復雜的情節(jié)結構,但作者以獨特的敘事讓小說別有韻味。
B.小說在描寫“我們”修路時,插入了想象中老紅軍在槍林彈雨中鏖戰(zhàn)的場景:穿破衣、滿身傷,踉蹌奔突,進一步強化了紅軍精神力量的影響。
C.小說表現人物的細節(jié)描寫很有特色,老紅軍的肖像、心理、行為舉止是通過“我們”的視角所見所察,這便形成了讀者與人物間特殊的審美距離。
D.小說以一個“得不到回答……”的開放式結尾收束,引發(fā)人們思考:“善”的初衷如果在推進中執(zhí)行不當,可能造成“惡”的結果。
(3)小說以“我們”這個群體視角敘述故事,最后轉為“我”的視角收束全篇,這種敘述方法的改變有什么效果?
(4)作者把墾荒時“狼藉慘烈的沙灘”與“老紅軍在烈火中戰(zhàn)斗”兩個場景并舉,構思巧妙,獨具匠心,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組卷:6引用:3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正(本題共1小題,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題。
睡覺,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十分簡單,只需躺在床上放松神經和肌肉就可以了,但是對于漂浮于太空中的航天員來說, 。
首先,光是人體生物鐘最核心的控制因素,飛船繞地球運轉一周為90分鐘,這意味著,24小時中航天員共經歷了16個白天及夜晚, 。不符合人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規(guī)律,造成了宇航員生理系統(tǒng)的紊亂。另外,因工作需要,飛船和空間站從不關燈,因而,為更好地休息,宇航員需科學地調節(jié)睡眠時間,睡時需戴黑眼罩,以避免艙內過于頻繁的亮暗變化;飛船內也需要在休息區(qū)降低光照強度,以營造夜間環(huán)境。
其次,飛船內的失重狀態(tài),會使宇航員產生類似地球上倒立時的不適感,身體也會在空中隨意漂浮。為給宇航員營造地面睡覺的感覺,空間站上設置了專門的臥室,床鋪垂直安放在地板和天花板之間,床上有固定在睡眠區(qū)里的可以幫助航天員保持臥姿睡眠的睡袋。當然, ,也可以用帶子把自己捆在艙壁上睡覺。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2)文中畫波浪線處是個長句,請改成兩個較短的單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組卷:6引用:10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边@句話出自清代彭端淑的《為學一首示子侄》,說的雖是“為學”之道,卻能帶來多方面的啟示與思考。無論是個人、還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在前行路上,遇到“難”或“易”的問題,“為”或“不為”,都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讀了以上材料,你是否有同感或質疑?請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14引用:7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