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1-2022學年河北省唐山外國語學校高二(下)段考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5/6/29 13:0:18

一、語言文字運用(15分)(一)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1小題,15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戲曲既需要傳承也需要創(chuàng)新,這是業(yè)內的基本共識。然而,近年來由于一些創(chuàng)新嘗試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將創(chuàng)新和繼承對立起來,認為戲曲不必創(chuàng)新。尤其是昆曲等戲曲藝術進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后,創(chuàng)新在某些人那里幾乎成了貶義詞。(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戲曲藝術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態(tài),只強調復制和模仿,戲曲恐怕早在數(shù)百年前就             了。突破前人、大膽創(chuàng)新,這是各個時代取得偉大成就的藝術家的共性。誠如某戲劇評論家所言,沒有一位             的京劇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復而成就自己的。京劇大師梅蘭芳,以堅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懷為京劇改革作出巨大貢獻。他眼界開闊,            ,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還從化妝、燈光、服裝、舞蹈、劇目創(chuàng)作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謂“劇劇有創(chuàng)新,劇劇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連泉等人,也是因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實的努力,不滿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內             學生,才能夠在強大的保守情緒的籠罩下突破藩籬,從而成為新流派的創(chuàng)始人。當然,戲曲的創(chuàng)新必須以傳承為基礎,是傳承中的創(chuàng)新,而不是眼花繚亂甚至任性妄為的創(chuàng)新,才能探索出一條能夠被大多數(shù)觀眾接受的創(chuàng)新之路來。
    (1)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shù)囊豁検?
     

    A.當代戲曲的發(fā)展,被創(chuàng)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約
    B.創(chuàng)新精神的缺失,制約了當代戲曲的發(fā)展
    C.創(chuàng)新精神的缺失,對當代戲曲發(fā)展起了制約作用
    D.當代戲曲的發(fā)展,因創(chuàng)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約
    (2)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
     

    A.壽終正寢 名噪一時 兼容并蓄 照貓畫虎
    B.無疾而終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圖索驥
    C.壽終正寢 名垂青史 博采眾長 照貓畫虎
    D.無疾而終 名噪一時 博采眾長 按圖索驥
    (3)文中畫橫線的部分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
     

    A.而不是眼花繚亂甚至任性妄為的創(chuàng)新,這樣才能探索出一條能夠被大多數(shù)觀眾接受的創(chuàng)新之路來。
    B.而不是令人眼花繚亂甚至任性妄為的創(chuàng)新,這樣才能探索出一條能夠被大多數(shù)觀眾接受的創(chuàng)新之路來。
    C.而不是令人眼花繚亂甚至任性妄為的創(chuàng)新,才能探索出一條能夠都被大多數(shù)觀眾接受的創(chuàng)新之路來。
    D.而不是眼花繚亂甚至任性妄為的創(chuàng)新,這樣我們才能探索出一條能都夠被大多數(shù)觀眾接受的創(chuàng)新之路來。
    (4)對選文中涉及的文學常識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四書”,即《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而“五經(jīng)”指的是《詩》《書》《禮》《易》《春秋》,后來“四書五經(jīng)”泛指儒家的經(jīng)典作品。
    B.《莊子》,是戰(zhàn)國中后期莊子及其后學者所著道家學說的匯總?!段迨饭?jié)選自《莊子?逍遙游》,莊子在這篇文章中超越了世俗經(jīng)驗的束縛,肯定了大葫蘆的獨特價值,表現(xiàn)了他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
    C.《紅樓夢》是中國小說的典范。以神話形式開篇;散見于各章節(jié)對“夢”的描寫;所塑造的形象也富有神性和詩性,寶玉銜玉而生,黛玉“還淚”之說。這些都表現(xiàn)了該作品所富有的浪漫色彩。
    D.《阿Q正傳》,魯迅的小說代表作。寫于1921年12月,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采用章回體的形式寫成,后收入小說集《彷徨》。向我們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一個畸形的社會和一群畸形的中國人的真實面貌。

    組卷:14引用:1難度:0.3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 2.長津湖之戰(zhàn),人類歷史上最為慘烈的戰(zhàn)役之一。①
     
    :一是武器裝備和場保障遠遠優(yōu)于自己的美軍;二是朝鮮蓋馬高原50年一遇的嚴寒。美軍住的是保暖帳篷,穿的是鴨絨服,吃的是罐頭,喝的是咖啡……②
     
    ,用以充饑的只有凍得硬硬的土豆和積雪。
          ……從一盤散沙到同仇敵愾,從茍安退讓到雄赳赳、氣昂昂出國迎敵,一條鴨綠江見證了一個不一樣的中國和一支不一樣的軍隊。
          朝鮮戰(zhàn)爭期間,曾經(jīng)有多少美國兵無法理解:面對空中的炸彈、凝固汽油彈和火箭彈,面對地面上的坦克和榴彈炮,面對暴雨一樣的自動武器射擊,在尖利的軍號和哨子聲中,如潮水般一波又一波地攻擊的中國軍人,為什么能夠鎮(zhèn)定從容地踏著前面士兵的尸體,毫無躲閃地迎著死亡沖去?其實,③
     
    ,從宋阿毛烈士留下的那張凍得幾乎不能展平的紙條上就能找到答案: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愿軍戰(zhàn)士,冰雪啊!我絕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 16個字。
    (2)請簡要賞析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組卷:5引用:1難度:0.6

二、現(xiàn)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詩經(jīng)》是周代詩禮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禮制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是實現(xiàn)禮樂文明建構的重要途徑。就《詩》與禮這兩個異質元素的融合形態(tài)而言,在以“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等“五禮”為核心內容的禮儀制度規(guī)范定型化過程中,在以“君臣”“夫婦”“父子”“兄弟”“朋友”等“五倫”為核心內容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定型化過程中,詩人常常都會以歌功頌德方式,將二者融合為一個有機體;在“五禮”“五倫”社會化過程中,詩人往往都會以譏失匡惡的方式,將二者融合為一個有機體。而使《詩》與“禮”融合的介質,則是“樂”。這就是《詩》與“禮”這兩個異質元素融合的內在機制。前者以《周頌》與《大雅》《小雅》中的大部分詩篇為代表,后者以十五“國風”中大部分詩篇為代表。故孔子謂“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記?孔子閑居》)。
          在“國風”透露出“五禮”“五倫”相關信息的詩篇中,除了《周南》《召南》《豳風》主要采用歌功頌德方式之外,其他詩篇大多采用譏失匡惡方式。這些以譏失匡惡方式來透露“五禮”“五倫”相關信息的詩篇,就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化的“禮”,更是通過藝術途徑來干預社會生活而重建禮制的重要途徑,也是一種通過“譏刺”方式來維護禮制的具體表現(xiàn)。這充分表現(xiàn)出詩人在國運興衰、政治清乖的危急關頭,具有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濃郁的政治情懷,從而展現(xiàn)出他們深重的憂患意識和強烈的批判精神。
          比如,鄭莊公寤生繼立之后,弟共叔段依恃母武姜之寵,初居于京,城邑建制超出定制,既而擴張至西鄙、北鄙,且私下聚糧草、繕甲兵,欲以武姜為內應來突襲莊公。段之舉實屬不義不暱,其后果確如莊公所言“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其無厭之貪為人所譏。然則,事態(tài)發(fā)展至京城民眾皆叛段,段逃至共,莊公為君、為兄之責亦失,自段貪念初起時便放之縱之,未盡規(guī)勸戒止之職,其過失當在譏諷之列。像《鄭風?叔于田》所譏為莊公與其弟共叔段之事,然美共叔段之“仁”“好”“武”,且刺莊公失教之過。盡管鄭莊公在位期間,與齊僖公盟于石門,開啟春秋“霸權”政治格局,但其以謀略逐弟囚母而率先挑戰(zhàn)王權這些違背傳統(tǒng)禮制的行為,依然受到詩人的譏刺。
          正是由于春秋時期人們認識到“無禮”之危害性,故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反復強調恪守禮制之重要性。衛(wèi)卿士寧速認為,“夫禮,國之紀也;親,民之結也;善,德之建也”,故以“禮賓”“親親”“善善”為“三德”;齊大夫晏子認為:“天子無禮,則無以守社稷;諸侯無禮,則無以守其國;為人上無禮,則無以使其下;為人下無禮,則無以事其上;大夫無禮,則無以治其家;兄弟無禮,則不同居。”故詩人們在自己的詩篇里指出:“人而無儀,不死何為”“人而無止,不死何俟”“人而無禮,胡不遄死?!保ā多{風?相鼠》)。這些看似詛咒式的言辭,實際上是意在呼喚人們重新建構禮制形態(tài)的自覺意識。
          當然,就“國風”中刺詩產生的宏觀社會背景而言,自周平王東遷(前770)之后,王權漸次式微,社會開始動蕩,“詩教”“禮教”“樂教”逐漸缺失,趨于禮崩樂壞的境地。毫無疑問,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之中創(chuàng)作的詩篇,自然會以憂國傷時與諷刺腐政為主旨,必然會發(fā)揮匡救時惡、警誡后世以維護禮制的社會功能。
    (摘編自王志芳《<詩經(jīng)>與禮制秩序的重建》)(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經(jīng)》是周代詩禮文化的重要內容,成為實現(xiàn)禮樂文明建構的重要途徑,其中“樂”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B.《周頌》《大雅》《小雅》中的詩篇大多采用歌功頌德的方式將處于規(guī)范定型中的禮儀制度與倫理道德融合。
    C.孔子認為“詩之所至,禮亦至焉”,是因為《詩經(jīng)》中大部分詩篇都體現(xiàn)了社會中的禮儀制度、倫理道德。
    D.雖然共叔段謀逆不義,但莊公作為兄長,未盡規(guī)勸之責,亦有悖于禮法,所以也受到詩人的諷刺。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直接提出觀點,然后深入分析理由,并運用例證法、引證法等來論證觀點。
    B.就《詩》與“禮”兩個元素的融合問題,文章詳細論述了融合途徑和融合介質的價值體現(xiàn)。
    C.文章側重借助“國風”中譏失匡惡的詩篇,來論述其在禮樂文明建構過程中的作用。
    D.文章引用寧速和晏子的話,是為了論證恪守禮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經(jīng)》對古代禮樂文明的建構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在今天,其匡救時惡、維護禮制的社會功能相對弱化了很多。
    B.《詩經(jīng)》中的一些言辭,看似有很強的詛咒意味,實則體現(xiàn)了詩人強烈的憂患意識、批判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C.《詩經(jīng)》中對禮制與道德的表達主要有歌功頌德與譏失匡惡兩種方式,其中后者對社會的功用及產生的效果更為明顯。
    D.越是動蕩的時代,禮樂文明就越容易缺失,也就容易出現(xiàn)更多的憂國傷時、諷刺腐政、匡救時惡等類型的詩歌。

    組卷:7引用:4難度:0.6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4.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從“抵制韓流”看消費型民族主義
    梁文道
          韓劇風猛烈吹襲大陸后,就有很多人看不過去要出來說話,這種事我們大可以引為茶余飯后的閑談話題,一笑置之。但是我們也應認真思索,為什么我們可以這么輕易地把愛韓劇就等于漢奸、看國產片就等于愛國的邏輯理直氣壯地宣之于口,而且竟還有市場?很多人之所以能夠不假思索地說出這種話,是因為近年有一股更大的潮流,這股潮流就是“消費型民族主義”。
          首先,我們要注意它與抵制日貨的理路不盡相同。不管你同意與否,提倡抵制日貨的人至少還試圖搬出一套罷買日貨可以打擊日本商界,然后日本企業(yè)會抱怨日本政府外交政策的推理?!跋M型民族主義”卻是訴諸感情直覺,要大家以抵制某產品的方式直接表達愛國情懷。當然,實際操作起來,“消費型民族主義”又會和抵制日貨運動相混雜,成為后者的指導精神。
          其次,“消費型民族主義”不是一種經(jīng)濟政策上的保護主義。奉行保護主義的國家如韓國,會硬性規(guī)定電影院每年要有一定日數(shù)放映韓片,以保證電影生產數(shù)量的穩(wěn)定,以阻擋外來電影帶來的競爭壓力,目的是扶持自己國家的特定產業(yè)。保護政策好還是不好,各有各的觀點,但它起碼也是套言之成理的說法?!跋M型民族主義”著眼的卻不是這么深層次的產業(yè)發(fā)展問題,它只不過是一種浮淺的情緒表達和標簽。
    “消費型民族主義”的出現(xiàn),靠的是兩種邏輯。一個是民族主義本身的空洞,另一個是市場營銷的文化轉向。什么叫民族主義的空洞呢?難道民族主義不是很強大很澎湃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嗎?的確,它是的。但它之所以強大,之所以能夠把一切事物都納在民族旗號下,照研究民族主義的人類學家安德森的說法,正是因為它的內涵是空的。舉個例子,由于沒有人能夠肯定到底某物的民族性是什么,所以我們才能把一件衣服說成是很有民族性的,一部汽車是很民族的,甚至連一種動物也是很能代表某民族的(盡管他在血統(tǒng)上和這一民族無關,也不是這一民族培育出來的品種),沒有什么不可以被命名為很民族的。
          也要注意如今的市場營銷越來越強調感性和文化,怎樣將一件產品從市場上蕓蕓競爭者中區(qū)分出來,靠的不一定是價廉,也未必是物美,而是它帶給你的體驗與文化印象。所以廣告和設計等創(chuàng)意產業(yè)才會變得日益吃香,所以一雙外國名牌運動鞋要比同廠生產的本地雜牌貴得多。訴諸正統(tǒng)的國家印象正是產品營銷的手段之一,某個服裝品牌標榜自己來自法國,讓人穿了就變得很高檔很浪漫,與某位明星標榜自己是土產中國人,讓人看了就證明自己很愛國,其實是同一回事。
    “消費型民族主義”建立在這兩種邏輯之上,幾乎可以運用于所有商品而無往不利。它總是呼喚大家的身份認同,要求大家“團結”,叫大家“是中國人的就得看中國片”“是中國人的就得抽中國煙”“是中國人的就要穿中國內褲”,仿佛電影、香煙與內褲和人一樣都是有國籍的。但說到底,“消費型民族主義”只不過是商人們促銷的借口,經(jīng)不起嚴格分析,純粹是種循環(huán)論證:我是中國人因為我看中國人投資的電視劇,我看中國人投資的電視劇因為我是中國人。
    (選自《噪音太多》,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有刪改)(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消費型民族主義”不同于抵制日貨的理路,從而成為實際操作中的抵制日貨的指導精神。
    B.“消費型民族主義”基于民族主義的空洞和市場營銷的文化轉向,用于所有商品無往不利。
    C.作者認為“消費型民族主義”只著眼于產業(yè)發(fā)展的浮淺層面,不及經(jīng)濟政策上的保護主義。
    D.如今產品的體驗與文化印象越來越成為產品的競爭優(yōu)勢,這促進了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寫抵制韓流現(xiàn)象,是為了由此引出“消費型民族主義”的概念,隨后進一步分析。
    B.文章第六段單獨作為一個論述層次收束全文,表達作者對“消費型民族主義”的否定批判。
    C.文章運用舉例論證和對比的方法,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出“消費型民族主義”的特點。
    D.文章在論證中以大量篇幅闡述“消費型民族主義”基于兩種邏輯,彰顯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如今市場營銷的文化轉向的背景形勢下,物美價廉的商品不一定能在蕓蕓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B.如果民族主義的內涵充實具體,它就不可能成為把一切事物都納在民族旗號下的強大意識形態(tài)。
    C.通過罷買日貨來打擊日本商界從而引起日本企業(yè)的不滿,是“消費型民族主義”者的一廂情愿。
    D.按照“消費型民族主義”的要求,具有愛國情懷的人就應該抵制其他國家的產品、消費本國產品。

    組卷:16引用:19難度:0.9

三、現(xiàn)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5.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通感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修辭法。人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在文學描寫中可以彼此打通。顏色能有溫度,聲音能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體質,通過語言文字調動起五官的感覺,可以充分領略事物的美感。
          通感是西方的概念,錢鍾書把它拿來研究中國傳統(tǒng)詩文,開辟了一條新思路。不要小看這種平行比較的方式,如果你沒有見過,沒有看過相關的大量例子,你怎么能把一個概念運用到另一個領域去?通感這個文學現(xiàn)象早就有,但是把它當做一種自覺的創(chuàng)作手法是在19世紀末法國象征主義那兒,他們寫詩有意打破感官的界限,耳朵能聽到香氣、眼睛看到溫度、鼻子能聞到樂曲,真是亂作一團。不過達到的效果倒很獨特。錢鍾書沒有把通感發(fā)展到那個地步,他注意的還是比較優(yōu)雅的通感方式,追求和諧、新奇的風格。他認為中國詩文一直存在著通感現(xiàn)象,古代批評家和修辭學家似乎都沒有理解或認識到,所以他要把這一點給指出來。
          比如,中國古典詩歌里的通感最著名的例子要算那句“紅杏枝頭春意鬧”,枝頭的春意屬于眼睛觀察的范圍,“鬧”卻把事物無聲的姿態(tài)說成好像有聲音的波動在視覺里獲得了聽覺的享受。清代著名批評家李漁就不懂通感,所以嘲笑這句詩是亂用。錢鍾書發(fā)現(xiàn),將視覺和聽覺最早融合在一起的是《禮記?樂記》,其中有一段話形容歌聲說,歌聲高音好像向上抗起,低音好像向下墜落,停止時好像枯木一樣沒有絲毫生氣,聲音連貫如珠串。這段話為后世詩文中的聲音描寫開辟了途徑。
          錢鍾書說,李商隱的詩形容歌聲“珠串咽歌喉”和《樂記》的意思一樣,都是說歌聲好像具有珠子的形狀,又圓滿又光潤,構成了視覺兼容觸覺里的印象。白居易形容吹篳篥的聲音“急聲圓轉促不斷,栗栗轔轔如珠貫。緩聲展引有長條,有條直直如筆描。下聲作墜石沉重,高聲忽舉云飄蕭”,這樣《樂記》里的聲音效果全都有了。李賀的比喻更有新意,“歌聲春草露,門掩杏花叢?!备杪晥A潤如珠,露滴也像珠子一樣圓亮,所以把歌聲比做露珠,但又多了甜美滋潤的效果。
          錢鍾書認為對《樂記》里“上如抗,下如墜”的描寫發(fā)揮最好的是《老殘游記》里王小玉說書那一段“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似的,拋入天……那知她于那極高的地方尚能回環(huán)曲折……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太山的景……及至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后,陡然一落……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山腰里盤旋穿插……愈唱愈低,愈低愈細……仿佛有一點聲音從地下發(fā)出……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做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一段鼓書被作者描畫得令人眼花繚亂,但錢鍾書總結說,秘訣也不過“聽聲類形”四個字罷了。
    材料二:
          形容聲音的“脆”如清代小說《兒女英雄傳》里“唱得好的叫小良人兒,那個嗓子真是掉在地下摔三截”!形容靜用深凈的水色,如王維的“色靜深松里”。聲音的清遠和熱鬧可以用溫度感覺的寒暖來形容。如劉長卿“寒磐滿空林”,清遠的磐聲回蕩在幽靜空曠的樹林里,寒意頓生,杜牧的“歌臺暖響”則用暖意形容喧繁的樂聲。古代詩文對聲音的創(chuàng)造性描寫很多。錢鍾書將它們歸類:聲音有氣味,如“芳氣隨風結,哀響?zhàn)ト籼m”;聲音有熱度,如“乾風隨馬竹聲焦”;聲音有顏色和光亮,如“竹色笑語綠”,“猶吹花片作紅聲”,“風隨柳轉聲皆綠”,“笑語誰家簾幕,鏤冰絲紅紛綠鬧”,“月涼夢破雞聲白,楓霽煙醒鳥話紅”;鳥聲有時利快如剪,有時圓潤如丸,像“避人幽鳥聲如剪”,“燕語明如剪”,“鳥拋軟語丸丸落”。
          錢鍾書說,通感在西洋詩文中很早就出現(xiàn)了,比如荷馬那句讓翻譯者頭疼的句子“像知了坐在森林中的一棵樹上,傾泄下百合花一樣的聲音”,19世紀末歐美的象征派詩人對通感大用特用,通感幾乎成了他們的標志。比如一位詩人說“一陣香味迎著你父親的鼻子叫喚”,就仿佛我們的詩人說“鬧香”“香聲喧”,說“碧空里一簇星星嘖嘖喳喳像小雞似的走動”和我們的詩人說“小星鬧如沸”也差不多了。其實,象征主義和神秘主義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和宗教也有一些聯(lián)系。佛教里講人的六種感官可以互相為用。道家說“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口無不同也”,都受到心靈的支配。學會鑒賞詩文中的通感,可以讓我們品嘗到美餐樣色香味俱佳的詩文。
          通過會通中西的闡發(fā)研究和平行對照,錢鍾書將中國古代批評家和修辭學家尚未深入理解或認識的通感現(xiàn)象,做了明確的界定、全面的說明和精要的論證,從而使通感概念大行于世,因此他的通感論也在中國文藝研究領域獲得了開宗立教的地位。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通感是詩文里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就是使感覺在詩文作品里相互打通,產生形感、質感,讓讀者產生獨特的審美體驗效果。
    B.通感在詩文作品里一直存在,是一種作家自覺使用的極度早熟的創(chuàng)作手法,只有有些人從生活常理出發(fā),認為是亂用。
    C.通感與佛教里的六種感官互相為用、道家所說的“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一樣,都是受心靈支配產生的效果。
    D.通感概念大行于世,錢鍾書作出了深入的理解、全面的說明與精要的闡釋,使我們品嘗了美餐樣的詩文味道。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說理從古到今,從外到中,論據(jù)使用材料豐富,分析說理條理清楚,大量詩文的引用,增強了文章趣味性與文化意蘊。
    B.材料一用“紅杏枝頭春意鬧”,把屬于眼睛觀察范圍的枝頭春意,與屬于聽覺“鬧”的聲音波動結合,證明通感有和諧與新奇的效果。
    C.材料一李商隱詩“珠串咽歌喉”、《樂記》“上如抗,下如墜”、《老殘游記》里王小玉說書都是典型的“聽聲類形”,產生了可感可觸的效果。
    D.材料二說如果沒有錢鍾書,就不能發(fā)現(xiàn)詩文里的通感現(xiàn)象,錢鍾書通感論在文藝理論中開宗立教,讓讀者品嘗詩文里色香味相融的美。
    (3)結合材料闡釋,下列表述不屬于“通感”的一項是
     

    A.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B.她的聲音猶如棉花糖一樣甘甜,猶如嬰兒的棉肚兜一樣柔軟。
    C.瀑布下瀉,如半空中掛著一條兩尺來寬的白帶子,隨風飄動。
    D.那笛聲里,有故鄉(xiāng)綠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太陽的光明。
    (4)請簡析材料一的論證特點。
    (5)林逋《山園小梅》里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請結合材料對于通感的闡述,談談你對于這個詩句表達效果的理解。

    組卷:7引用:6難度:0.6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6.閱讀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偉大的轉折》用鏡頭尋覓紅軍戰(zhàn)士的閃光足跡,用藝術丈量驚心動魄的血色距離,力圖通過一幕幕以少勝多的浴血搏戰(zhàn)、一場場殊死戰(zhàn)役的慘烈與兇險,叩問如今的人們:我們當年為什么出發(fā)可還記得清?紅軍在長征路上書寫的壯烈史詩可還讀得懂?
    《偉大的轉折》植根史實,堅持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盡量對長征的真實狀態(tài)作歷史和藝術的還原——艱難的抉擇、艱苦的跋涉、艱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戰(zhàn)斗。作品描寫的是紅軍長征最關鍵的一段時間,即湘江戰(zhàn)役后轉戰(zhàn)黔、滇、川等地的5個月。應當說,這是我黨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黨帶領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走向勝利與復興的偉大轉折。
          經(jīng)過80多年的歲月淘瀝、時空化合,長征精神已不僅僅屬于一支軍隊、一個政黨、一片地域,它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一部分,表現(xiàn)出人類敢于犧牲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偉大的轉折》真實地再現(xiàn)歷史,藝術地揭示歷史經(jīng)驗,這是為了堅守和傳承留存在歷史中的高貴英雄主義精神,以期其成為今天的思想燭照和精神鈣質。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這部劇還存在一些不足,有制作不夠精良、特型演員的形與神拿捏得不夠到位等問題。長征有著說不盡的深厚歷史內涵、思想內涵、人文內涵,雖然它在歷史的長河中漸漸遠去,但藝術創(chuàng)作的長征依舊任重道遠。
    (摘編自李樹聲《讓長征精神成為我們的精神之鈣》,《光明日報》2019年11月5日)材料二:
          80多年前,長征的勝利鼓舞了當時大批進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業(yè),這直接促進了我們黨和軍隊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大發(fā)展。80多年后的今天,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就是新的長征。長征精神沒有丟,不能丟,更不會丟,因為它具有更多新的時代意義。
          長征途中,“風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革命戰(zhàn)士為何有如此英雄氣概?答案是他們堅守著共產主義信仰追求,正所謂“心有所信,才能行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走過的這些年,又何嘗不是一場“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的偉大長征?80多年前的長征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自信與文化自信,這種“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漸沉淀升華為中華民族前進的強大定力和深厚歷史底蘊。正如毛澤東同志后來所說:“我們現(xiàn)在遇到的困難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萬里長征,爬雪山過草地,總要好一點吧?!遍L征的勝利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只有高揚理想信念的風帆,保有對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必勝信念,從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摸索中、自省中、挫折中、成功中獲得自信,才能從容應對各種考驗,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前進。
    “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笔澜缟系氖虑槎际歉沙鰜淼?,當年的紅軍既尊重客觀規(guī)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直面困難,又敢于接受挑戰(zhàn)。長征的勝利啟示我們,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長征不常有,長征亦常態(tài)。當前,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我們應明確關鍵時期還會有許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許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絕不能看到困難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條件講難度,向挫折和壓力妥協(xié),否則,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難行。
          在長征前,紅軍的三大任務之一就是要向群眾宣傳,做群眾工作,幫助群眾建立政權機關和地方黨組織。長征途中,紅軍用實際行動豐富和發(fā)展了黨的群眾路線。在紅軍途經(jīng)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時,很多少數(shù)民族同胞主動為紅軍帶路,送糧草,救護傷病員。可以說,長征精神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紅軍是人民的軍隊,人民群眾是紅軍的勝利之本。
          80多年前的長征有終點,中國共產黨人、中國人民的長征沒有終點。中國夢的具體表現(xiàn)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它歸根結底是人民的夢。但幸福不會從天而降,美夢不會自動成真。只有把黨的戰(zhàn)略目標變成群眾的自覺實踐,不忘密切聯(lián)系群眾,不斷調動人民群眾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能聚合眾力、融合眾智,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摘編自季琳歡《新時期長征精神的時代意義》)
    材料三:
          長征是“當今時代無與倫比的一次史詩般的遠征”。令人感嘆的是,長征其實也是“一群年輕人的進發(fā)”。因為在這支一往無前的隊伍里,大約54%的人是24歲以下的年輕人。在江西信豐,中央紅軍長征路上犧牲的第一位師長洪超只有25歲;在湖南道縣,死守湘江陣地的陳樹湘也不到30歲……就是這群胸懷理想的年輕人,在這條淬火成鋼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拋灑熱血,譜寫了一曲壯麗的青春之歌。
          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說,怎么看待來時的路,往往決定了能否走好未來的路。讓人欣慰的是,不斷有年輕人回到長征路上,用腳步與先輩對話,切身感受這一傳奇史詩。一名20多歲的網(wǎng)絡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紅軍艱苦卓絕的英雄故事,觀察長征路上的變化與發(fā)展中的今日中國;一名“95后”大學生在重走長征路時,為過去不了解紅軍的艱辛而流淚。精神是可以傳承的,這條地球紅飄帶所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與召喚著一代又一代人在這條曲折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奮力前進,探尋走向勝利的密碼。
          有人曾提出疑問,今天的年輕人還用“長征”,還能“長征”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因為長征除了是腳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禮、思想的升華。青年的人生目標會有不同,職業(yè)選擇也有差異,在成長和奮斗中會收獲成功和喜悅,也會面臨困難和壓力。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人生價值、升華人生境界。
    (摘編自盛玉雷《激揚新長征的青春力量》,《人民日報》2019年6月24日)(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長征精神表現(xiàn)出了敢于犧牲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B.長征精神啟示我們,只有發(fā)揚艱苦奮斗的精神,直面困難,接受挑戰(zhàn),才能在新時代闊步前行。
    C.長征的歷史告訴我們,只要依靠人民群眾,發(fā)展群眾路線,就能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D.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紅軍的英雄故事、重走長征路等,都是當代年輕人感受長征的做法。
    (2)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偉大的轉折》采用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聚焦紅軍長征最關鍵的時間,為我們展現(xiàn)了我黨我軍的成長軌跡。
    B.用藝術再現(xiàn)歷史,更利于大眾接受,也利于傳承長征精神,但藝術并不代表歷史,只能做到盡量還原。
    C.年輕人重走長征路,不僅可以用腳步與先輩對話,還可以確定未來之路的方向,探尋成功的密碼。
    D.新時代的年輕人,依然需要“長征”,只不過“長征”的含義有所變化,它更多地強調精神和價值。
    (3)下列說法中,不能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A.閩南師范大學校團委組織團員開展“重走紅軍路”主題活動,通過帶領學生們體驗“紅軍長征路”,提升新時代青年的思想和精神境界。
    B.近日,共青團江西省委在“創(chuàng)在江西”青創(chuàng)AI基地舉行電影《紅色往事》公益放映活動,這標志著“重走長征路公益放映萬里行”活動正式開始。
    C.“他們這種長征精神,將成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課,我也會堅守和發(fā)揚這種精神,走好我今后的人生路。”廣西大學生“重走長征路”主題活動結束后,參加的學生這樣說。
    D.“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扎實推進,某地組織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活動,沿著紅軍在當?shù)氐淖阚E重走長征路,從紅色基因中汲取營養(yǎng)和力量,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4)請簡要說明材料二的論證思路。
    (5)我們應該如何傳承和弘揚長征精神?請結合材料和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組卷:42引用:18難度:0.5

二、古代詩文閱讀(34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19分)

  • 7.《屈原列傳》閱讀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睗O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1)選出對加點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顏色憔悴,形容枯稿。 形容:外貌,模樣。
    B.新沐者必彈冠。 新沐:剛洗完澡。
    C.而能與世推移。 推移:推進移動。
    D.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 常流:經(jīng)常流動。
    (2)選出對加點詞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故而至此  ②不隨其流而揚其波  ③人又誰能身之察察  ④遂自投汨羅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作者引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的用意是
     

    A.屈原過于清高、正直,不僅遭人嫉妒,而且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通權達變適應社會、順應時代。
    B.說明屈原堅守節(jié)操,德才兼?zhèn)?,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責楚王無知人之明,同時也含蓄批評屈原孤芳自賞的態(tài)度。
    C.贊揚屈原保持了高潔美好的節(jié)操和志向,作者借漁父之口,表達了對迫害屈原的那個昏聵邪惡的統(tǒng)治集團的憤慨。
    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潔美好的節(jié)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認為整個世界都混濁的見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觀辯證些。
    (4)選出對文段分析解說不恰當?shù)囊豁検?
     

    A.該段寫屈原流放途中與漁父的對話和最后以身殉國的壯舉,并用對比的手法,以突出屈原的高風亮節(jié)。
    B.漁父所述種種,對屈原來說都是反襯,目的是為了表現(xiàn)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堅貞品德。
    C.屈原對漁父的回答,表現(xiàn)了他對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堅持操守、決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態(tài)度。
    D.該段議論屬總結性評論,抒情方式屬寓情于事式,突出了屈原性格中愛國和正直這兩大特征。

    組卷:12引用:3難度:0.3

(二)文言文閱讀

  • 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一)
          ①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②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失,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睉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④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選自歐陽修《伶官傳序》)(二)      ①莊宗既好俳優(yōu),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晉之俗,往往能歌其聲,謂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亞子,當時人或謂之亞次。又別為優(yōu)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為王,至于為天子,常身與俳優(yōu)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②其戰(zhàn)于胡柳也,嬖伶周匝為梁人所得。其后滅梁入汴,周匝謁于馬前,莊宗得之喜甚,賜以金帛,勞其良苦。周匝對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陳俊、內園栽接使儲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報此兩人?!鼻f宗皆許以為刺史。郭崇韜諫曰:“陛下所與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七今大功始就封賞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逾年,而伶人屢以為言,莊宗謂崇韜曰:“吾已許周匝矣,使吾慚見此三人。公言雖正,然當為我屈意行之?!弊湟钥榫爸荽淌?、德源為憲州刺史。
    (選自歐陽修《新五代史?卷三十七》)(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陛下所與/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賞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
    B.陛下所與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賞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
    C.陛下所與/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賞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
    D.陛下所與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賞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少牢,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牛、羊、豬俱用叫太牢,只用羊、豬二牲叫少牢。
    B.太廟,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最早供奉皇帝先祖,后經(jīng)皇帝批準也可供奉功臣的神位。
    C.教坊,古時管理宮廷音樂、舞蹈、戲曲、繪畫等的官署,從唐朝開始設置。
    D.刺史,又稱“刺使”,古代職官名,原為監(jiān)察郡縣的官員,后成為一州長官的稱呼。
    (3)下列對文本(一)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段以“嗚呼”感嘆突兀起筆,發(fā)出對歷史的深沉感嘆,又以轉折關系的反問句,強調人事的作用,一嘆一問,一退一進,醒人耳目。
    B.二段著力寫莊宗對“三矢”的態(tài)度,“受”“藏”“遣”“告”“請”“盛”“負”“納”等詞可見其恭謹及矢志復仇的決心和意志,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
    C.三段對莊宗的成敗之跡作了概括,“得天下”與“失天下”反差鮮明,肯定得之難、失之易的說法,進而以反問與引用強調成敗由于“人事”的原因。
    D.文末再次評論莊宗的盛衰,以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來得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含蓄地批評朝政,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②常身與俳優(yōu)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5)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伶官傳》末尾直陳“莊宗好伶,可不信哉”,結合文本(二)第二段的事例加以證明。

    組卷:27引用:2難度:0.6
  • 9.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望海潮》中具體描寫杭州富庶繁華的詞句是:
     
    ,
     
     
    。
    (2)《望海潮》中描繪西湖美景的千古名句是:
     
     
    ,
     
    。
    (3)《雨霖鈴》中的“
     
    ,
     
    ”兩句將即將離別的兩人有千言萬語要傾訴,卻因氣結聲阻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的情態(tài)形象地描繪了出來。
    (4)《雨霖鈴》中表現(xiàn)主題的詞句是:
     
    ,
     
     
    !

    組卷:76引用:2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