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dāng)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xué)年遼寧省大連市高一(下)期末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6/20 8:0:9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在王國維心目中,《紅樓夢》的文學(xué)性明顯是高于《水滸傳》《三國演義》等著作的。這大概源于《紅樓夢》的視角不是世俗的視角,而是超越的視角。《紅樓夢》的超越方式不是追逐現(xiàn)世功利與實用目的的方式,而是審美的方式。從閱讀的直接經(jīng)驗,我們就能感受到,《紅樓夢》對女子的審美意識非常充分,無論是外在美還是內(nèi)在美都充分呈現(xiàn)出來。以《紅樓夢》為參照系就會發(fā)現(xiàn),《三國演義》《水滸傳》對女子沒有審美意識,只有道德意識。換句話說,只有道德法庭,沒有審美判斷。不必說被道德法庭判為死刑的妖女“淫婦”潘金蓮、閻婆惜等,就是被認為是英雄烈士的顧大嫂、孫二娘等也沒有美感,甚至作為美女形象出場的貂蟬,亦非審美對象,而是政治器具,和林黛玉、晴雯、妙玉等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放下直接的閱讀經(jīng)驗,從理論上說,正如康德所點破的那樣,審美判斷是“主觀的合目的性而無任何合目的”的判斷心。他說的無目的,便是超越世間的功利法,即超越世俗眼里的目的性,進入人類精神境界的更高層次。在這個層次上,功利的目的性已經(jīng)消失,悲劇的目的不是去追究“誰是兇手”,自然也不是一旦找到兇手,悲劇沖突就得以化解?!都t樓夢》讓讀者和作者一樣,感悟到有許多無罪的兇手、無罪的罪人,他們所構(gòu)成的關(guān)系和這種關(guān)系的相關(guān)互動才是悲劇難以了結(jié)的緣由。對于這種悲劇,若要作出是非究竟的判決,或要問起元兇首惡,真是白費力氣。因為矛盾諸方面在自己的立場是真的,但看對方是假的,真假不能相容,真真假假中演出一出恩恩怨怨、悲歡離合的悲劇,給讀者展示了一個謎一樣的永恒沖突。
          這種沖突是雙方各自持有充分理由的沖突,是重生命自由與重生活秩序的永恒的悖論,只要人類生活著,這種悲劇性的沖突,就會永遠存在。它不像世間的政治沖突、經(jīng)濟沖突、道德沖突,可以通過法庭、戰(zhàn)爭、理性判斷加以解決或隨著現(xiàn)實時間的推移而找到兇手或是非究竟而化解。它也不像《三國演義》那樣,一方是“忠絕”“義絕”,一方是“奸絕”“惡絕”,善惡分明,然后通過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暗示一種絕對道德原則。魯迅先生說《紅樓夢》在藝術(shù)上的了不起之處是沒有把好人寫得絕對好,沒有把壞人寫得絕對壞。這便是拒絕忠奸、善惡對峙的世俗絕對原則,這也是《紅樓夢》能夠成為永恒審美源泉的秘密所在。馬克思所說的解開荷馬史詩永恒之謎的難點,我們從《紅樓夢》對世俗眼光的超越中,大約可以得到一些解釋。
          在世界文學(xué)史上,莎士比亞、塞萬提斯等大作家雖然也都站立在超越世俗眼界的高層面去創(chuàng)作,在精神上都有一種對人間生命的大悲憫感,但是在敘述方式上,他們都有一種貴族姿態(tài),在描述中是以自身的高貴去照耀筆下人物。而《紅樓夢》雖有高貴的貴族精神,但曹雪芹作為創(chuàng)作主體則是一種低姿態(tài),這是《紅樓夢》另一文學(xué)審美特點。
          曹雪芹的“大觀”眼睛并不是貴族嘲弄底層生命的眼睛,而是另外兩種低姿態(tài)的眼睛:跛足道人的眼睛和寶玉的“侍者”的眼睛。高精神而又低姿態(tài),是《紅樓夢》獨一無二的敘述方式。跛足道人沒有“圣人言”的形式,只是唱著輕快的嘲諷之歌,這是最低調(diào)的歌,又是最高深的歌,是大悲劇的歌,又是大喜劇的歌,是沒有哲學(xué)形式的哲學(xué)歌。《紅樓夢》沒有“圣人言”的方式,也沒有“三言二拍”那種因果報應(yīng)的“誡言”形式,而是“甄士隱言”(真事隱言)、“賈雨村言”(假語村言)、“石頭言”等一些與讀者心靈相齊相交的平常形式。在《紅樓夢》里,寶玉是真正的圣者。他的天性眼睛把人間的污濁看得最清,所以才有“男子是泥,女子是水”的驚人之論。別人都為失去權(quán)力、財產(chǎn)而痛苦,他只為失去少女生命而悲傷而心疼。他的前身是“神瑛侍者”,所謂侍者,就是仆人、奴隸。而他來到人間之后,仍然是個侍者,身份是貴族府第中最受寵的貴族子弟,氣質(zhì)上也有貴族特性,然而他卻拒絕貴族特權(quán),保持一種侍者心態(tài)、侍者眼光。
          這種低姿態(tài)奇怪嗎?不奇怪。馬克思所制定的巴黎公社原則就要求公社的官員要做人民的仆人,要以最低的姿態(tài)去對待世界與民眾。寶玉正是擁有這種侍者的眼睛與姿態(tài),所以他能看清那些世俗眼里無價值的生命恰恰具有高價值,也因此才對這些生命的毀滅產(chǎn)生大悲情——不是居高臨下的同情,而是自下而上的深深敬愛的大傷感與大痛惜。他為晴雯作《芙蓉女兒誄》,傾訴得如此動情,原因就在于此。晴雯在世人眼里,不過是一個卑賤的女奴,但在寶玉眼里,她卻是“心比天高”的天使。因此,在她生前,他尊敬她;在她死后,則仰視她。于是;便寫下了感天動地的千古絕唱。
    (摘編自劉再復(fù)《永遠的<紅樓夢>》)(1)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紅樓夢》充分呈現(xiàn)了林黛玉、晴雯、妙玉等一眾女子的外在美和內(nèi)在美,是因為《紅樓夢》真正把女子當(dāng)作了審美對象。
    B.悲劇難以了結(jié),往往是因為有許多無罪的罪人、無罪的兇手,以及他們所構(gòu)成的關(guān)系及其關(guān)系的相關(guān)互動。
    C.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體現(xiàn)的高精神與莎士比亞、塞萬提斯等在作品中體現(xiàn)的是一致的,都是對人間生命的大悲憫感。
    D.作者以馬克思制定的巴黎公社要求官員做人民公仆的原則來類比寶玉的侍者姿態(tài),充分肯定了寶玉在文學(xué)史上的意義和價值。
    (2)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審美判斷并非沒有目的,只是它追求的是超越世俗功利的目的,進入了人類精神境界的更高層次。
    B.《紅樓夢》能夠成為永恒審美源泉的秘密是不分忠奸、不辨善惡,沒有絕對的道德原則,對眾生一視同仁。
    C.《紅樓夢》中甄士隱在解讀了跛足道人唱的“輕快的嘲諷之歌”之后,就跟著跛足道人出家了。
    D.能看清那些世俗眼里無價值的生命恰恰具有高價值,所以寶玉才會為那些世人眼中的卑賤女奴失去生命而悲傷。
    (3)下列《紅樓夢》中的情節(jié),沒有體現(xiàn)寶玉低姿態(tài)的一項是
     

    A.老嬤嬤指責(zé)藕官燒紙時,寶玉幫藕官打圓場。
    B.鳳姐潑醋,平兒無辜受辱,寶玉主動幫助平兒理妝。
    C.金釧投井之后,寶玉低聲下氣求得玉釧原諒。
    D.寶玉既能與秦鐘交好,又能與“呆霸王”薛蟠交往。
    (4)《紅樓夢》的兩大審美特點是什么?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概括。
    (5)有人說《紅樓夢》中晴雯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你同意這一看法嗎?請結(jié)合文本加以分析。

    組卷:10引用:4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回答問題。
    北上(節(jié)選)
    徐則臣
    文本一:
          好多天里,孫過程都想不明白,世界上竟然有小波羅[注]這種職業(yè),就是坐在船上到處亂看。此類事他只見過兩種人干過:一是鄉(xiāng)間的二流子,吃飽飯無所事事地游蕩;另一種人就是當(dāng)宮的。義和拳開到北京后,作為最精壯的拳民,接受朝廷官員的檢閱時,他總是被指派站到最前排的隊伍里。那些當(dāng)官的背著手從他面前經(jīng)過,偶爾看他一眼,有時候還會拍拍他肚子,讓他張開嘴看看牙口,順帶品評兩句,像逛牲口交易市場。你不知道他們究竟看見了什么,但他們的任務(wù)就是走走看看。小波羅比二流子和朝廷官員還過分,他要沿運河從南一直看到北。他努力從小波羅的日常生活里總結(jié)出點硬邦邦的東西,但是徒勞。小波羅該吃時吃,該睡時睡,其他時候坐在船頭喝茶、看書、寫東西、跟大家聊天,興致好了就擺弄他的照相機,或者到岸上信步亂走,走到哪兒算哪兒,累了就趕緊回。生活竟然可以這樣過,不是種子丟下去長出新芽,也不是中幡耍完了、纖拉過了拿到錢,更不是手起刀落、一顆人頭掉到地上。他當(dāng)然知道趕路就要有個過程,但小波羅的目的顯然不在趕路,他要的僅僅是看。虛無縹緲、沒著沒落、無法抵達某個結(jié)果地看。
          這種通往空茫和未知的“工作”讓他心里空落落的。他從船尾走進臥艙里,又從臥艙里出來,走到了甲板上,小波羅和謝平遙在喝咖啡。
          已經(jīng)是6月,他們平穩(wěn)地航行在微山湖中。運河有一段橫穿這片著名的大水。荷花在遠處小島的邊緣盛開,蓮葉接天,半個湖都是綠的。拉網(wǎng)打魚的人在河道之外對他們揮手??Х纫彩菍O過程到了船上才知道的東西。
          小波羅堅持讓孫過程嘗了兩口,一口之后又來了一口。小波羅說,閉上眼,一點一點咽,注意舌尖、舌面、舌根、嗓子眼兒、食道和胃里的感覺。敞開你所有的味蕾。敞開,對,不要關(guān)閉,更不要回避,敞開了才能充分享受。孫過程在小波羅和謝平遙的指導(dǎo)下,兩口咖啡喝出了一整杯的時間。他所認為的“中藥湯”在他的想象里逐漸變成了褐色絲綢,從唇齒緩慢地流淌到胃里,苦一寸一寸地變成了香。
          “這就是結(jié)果。”小波羅讓他睜開眼,“享受一個喝的過程足以成為喝的目的與結(jié)果?!?br />      孫過程咂巴著嘴,還沒有徹底弄懂?!笆紫纫?。”
          “如果最終還是苦呢?”孫過程說。
          “那你就會知道,在你,苦最終還是變不成香的?!敝x平遙替小波羅翻譯出來?!安贿^,為什么非得在開始的苦和最后的苦與香之間建立聯(lián)系呢?由苦開始,只有繼續(xù)沒有終點,不也很好嗎?比如拍照——”小波羅抱著他的盒子相機舉到孫過程眼前,“選景,對焦,按快門?!睂O過程通過一個小方框看見了這個世界的一部分,不過是顛倒的:遠處一條小船,漁翁咬著煙袋,手持竹籬把十幾只鸕鶿趕下水;那些鸕鶿一個猛子扎下去,兩只腳蹼在水面上搖擺,過一會兒紛紛浮出水面,輪番往船上跳;每只鸕鶿嘴里吞著一條魚,有的魚頭或魚尾從鸕里露出來;漁翁左手拎起一只鸕鶿,右手往它脖子處一捏,一條魚從鸕鶿嘴里滑出來,落到船艙里。小波羅果斷地按下快門。在被定格的瞬間畫面上,孫過程發(fā)現(xiàn)鸕鶿脖上竟有一圈明亮的鐵環(huán)。
          “鐵環(huán)!”他說。
          “什么?”謝平遙替小波羅問。
          “鐵環(huán)。箍在鸕鶿的脖子上。”孫過程重復(fù)。
          生長在梁山水泊,從小到大不知道見過多少人捕魚時用鸕鶿代勞,但他頭一回注意到鸕鶿脖子上還可以箍上一圈鐵環(huán)。小時候他還經(jīng)常問父母同一個問題:為什么鸕鶿抓到魚不自己吃到肚子里?父親說的是:吃了,又被打魚人擠出來了。母親回答:咽不下,鸕鶿嗓子眼兒淺?,F(xiàn)在他發(fā)現(xiàn),父母的解釋之外還有第三種:因為那一圈鐵箍,想咽也咽不動。
          “以前你看了,但你沒看見?!毙〔_把最后一口咖啡喝掉,“照相機讓你看見了。我拿起相機,我是為了拍出一張驚世之作嗎?不是,就是隨便一拿,然后隨便這么一對焦,就讓你看見了?!?br />      “無心之舉,亦有所成?!敝x平遙附和,“無用之用,可為大用。”
          孫過程一直記著這個下午,那是辛丑年他聽到的第一聲雷,驚雷之后下了冰雹和大雨。他記著這個下午,是因為他從小波羅那里終于弄明白,任何一件哪怕漫無目的的事情,都可能有意義;無意義本身可能正是它的意義。他講不清這其中的彎彎繞道理,但他的確由此開始逐漸放松下來,不再凡事頂真,晃晃蕩蕩的一輩子也可能是值得過的。
    文本二:
          小波羅死前,將自己的財物等進行自由分配,相機送給了孫過程。百年后,孫過程的后人孫宴臨,一位女性攝影愛好者,再次將鏡頭對準(zhǔn)了運河上的人和事,舉辦了“時間與河流”個人攝影展。孫宴臨說,孫家和攝影有緣,這緣分肇始于先祖孫過程。
    (有刪改)[注]小波羅是意大利人,忠實的運河愛好者,因仰慕馬可?波羅,自稱“小波羅”。
    (1)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頭寫義和拳拳民接受朝廷官員檢閱的場景,既交代了孫過程曾經(jīng)的身份,也交待了故事發(fā)生的背景。
    B.孫過程對小波羅充滿了疑惑,從小波羅身上他見識到了另一種活法,見識到了很多他以前不曾見到的東西。
    C.小波羅拍到鸕鶿脖子上的一圈明亮的鐵環(huán),這是小說的特寫鏡頭,主要是為了揭露打魚人對鸕鶿的剝削。
    D.運河既是空間中的一條河,也是一條時間的河流;小說中,無論是小波羅還是孫宴臨,都對運河飽含深情。
    (2)下列對文本的藝術(shù)特點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一主要以孫過程的第三人稱限知視角來講述,與《紅樓夢》中林黛玉進賈府時從黛玉的視角寫賈府有異曲同工之妙。
    B.文本一開篇將小波羅與二流子和朝廷官員進行對比,以此凸顯孫過程眼中小波羅無所事事、無所作為的生活狀態(tài)。
    C.“荷花在遠處小島的邊緣盛開,蓮葉接天,半個湖都是綠的”這句看似隨意的景物描寫,其實是巧妙化用了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
    D.小說擅長借助小物件、小人物講述深刻的道理,時間跨度大,敘事節(jié)奏舒緩而不沉悶,給讀者以思考的空間。
    (3)孫過程從小波羅身上明白了“任何一件哪怕漫無目的的事情,都可能有意義;無意義本身可能正是它的意義”,如何理解這句話,請結(jié)合文本具體分析。
    (4)小說中“相機”有何意義?請結(jié)合文本加以分析。

    組卷:6引用:1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0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認識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體地位,是為了從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間,是為了解決我是誰、我屬于誰的問題。新文化運動以來,無論是①            ,還是上世紀(jì)80年代那批經(jīng)歷了知青歲月的當(dāng)代作家。他們內(nèi)心其實都有一方情感根據(jù)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關(guān)系。這些作家是屬于某個情感共同體的,這個共同體時刻提醒著他,他的生命和創(chuàng)作與這世界上更廣大的人群休戚相關(guān)。一個普普通通的勞動者,或許不是我們的讀者,所以這并不妨礙我們將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廣大人民作為我們理解時代、認識現(xiàn)實的依據(jù)。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國文化產(chǎn)品供給的主要矛盾已經(jīng)不是缺不缺、夠不夠的問題,②            。誠然,娛樂和消費也是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責(zé)任感的藝術(shù)家會深深感到,我們就生活在那些為美好生活。為民族復(fù)興而奮斗的人們中間,理應(yīng)對我們的共同奮斗負有共同責(zé)任。我們有責(zé)任通過形象的塑造,③            。這種認同,是對國家和民族未來的認同,是與新時代偉大歷史進程的同頻類派,作者和藝術(shù)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兒子,積極投身于人們爭取美好未來的壯闊征程,才有能力創(chuàng)造出閃耀著明亮光芒的文藝,照亮和雕刻一個風(fēng)族的靈魂。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dāng)?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yán)密,每處不超過15字。
    (2)文中畫線的部分有兩處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zhǔn)確流暢。可增刪少量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

    組卷:3引用:1難度:0.5

四、作文(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心理學(xué)家麥基在他的著作《可怕的錯覺》中說:“人的一生正如他天天心中所想的那樣,你怎么想,你怎么期待,你就有怎樣的人生?!币簿褪钦f——每一個人所看到的世界,都只是我們自己腦海中選擇看到的樣子。你期待什么,就能看到什么。
          上述材料,引發(fā)你怎樣的思考。請結(jié)合材料談?wù)勀愕恼J識與感悟。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biāo)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0引用:1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yīng)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yīng)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wù)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